標籤
共 15 筆相關資料
許多人感謝我們闡明氣候變遷, 但其他人生氣地質問我們為何不餵熊吃東西, 或拿毯子給牠蓋, 或帶牠去看獸醫── 上述這些做法都救不了牠。
NATIONAL GEOGRAPHIC 今日的發現將會定義明日的世界 就在我們花時間把氣候變遷建構成汙染問題時,令人不安的是, 情況已經變得不只如此。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平均氣溫正持續上升。自1850年以來,氣溫每十年上升約攝氏0.06度,並且預測到21世紀中葉,氣溫可能上升攝氏1.5至2度,這對地球的適居性產生了潛在的危機。 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科學家研究了溫度升高如何對先進文明構成威脅。他們認為,行星溫度上升可能是能源消耗指數增長的「必然結果」,與燃燒化石燃料增加的碳排放無關。他們的發現可能對天文生物學和尋找外星智慧生命(SETI)有重大影響。 文明最終會使行星過熱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69年蘇聯科學家米哈伊爾的研究,他認為:「人類使用的所有能源都會轉化為熱量。按照當前的能源使用增長速度,少於兩百年內,人類產生的熱量將與...
新的研究表明,極端火山爆發產生阻擋陽光的懸浮粒子不會像先前估計的那樣嚴重地降低地球表面的溫度。一般推測,超級火山爆發後的全球降溫,有時被稱為火山冬天,可能對人類構成潛在的威脅。以前的研究一致認為,整個地球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降溫,但在冷卻程度上存在分歧,估計範圍為攝氏2度至8度。
風頭水尾vs.風調雨順,何處受災風險較大 每到颱風天或寒流來襲,農作物損害的新聞常攻佔各大版面。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民需承擔的受災風險加劇!我們常羨慕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地區,但該處的受災風險真的比較小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莊雅婷助研究員,以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印度作為研究田野,剖析降雨量的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民的生計影響。跟著莊雅婷走一趟印度農村,以經濟學視角探索意想不到的農村經濟樣貌!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氣候科學家偵測到墨西哥灣流衰弱的警訊,而這正是地球的重要氣候臨界點之一。墨西哥灣流的一部分──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在上個世紀幾乎完全失去穩定性,處於至少1600年來最弱的狀態,但新的研究發現,它可能已經接近停止。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綠色和平組織、歐洲環境局(European Environmental Bureau, EEB)、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歐洲地球之友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抨擊6月底歐盟針對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改革達成的臨時協議,不利歐洲公民、小農和氣候,並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