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0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分析全球數千項珊瑚礁調查發現,自1950年代以來,全世界珊瑚礁的覆蓋面積已減半,原因是全球暖化、過度捕撈、汙染和棲息地破壞。 珊瑚礁物種多樣性 50年間下降60%以上 從澳洲1430英里(約2300公里)的大堡礁到印度洋馬尼亞沙洲(Saya de Malha Bank),珊瑚礁及其維繫的魚類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21世紀,這個趨勢很可能隨著地球暖化持續下去。 學者檢視在87個國家進行的1萬4705次珊瑚礁調查結果發現,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維持漁獲的額外工作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一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如果要結束氣候危機,當今國家和企業擁有的絕大多數化石燃料儲備必須留在地下。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新研究,隨著全球氣候逐漸暖化,雄性蜻蜓的翅膀失去吸引雌性的閃耀光澤。這樣的結果使科學家們呼籲,應投入更多研究,探討這種變化長遠來看是否會影響雌性辨識雄性蜻蜓的能力。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一份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與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 (NOAA)共同參與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吸收的熱量在過去15年間增加幾乎一倍,成為全球暖化推手之一。 國際科學團隊說,地球的氣候是地球的能量不平衡所決定。能量不平衡指的是地球從太陽獲得和反射回去的能量之間的差異。 這份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以衛星和「Argo」全球海洋浮標陣列搜集回來的資料為基礎,發現地球表面現在吸收了更多的能量,比輻射回去的更多。從2005年到2019年間,地球的暖化模式幾乎增加了一...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獨家揭露,即使人類達成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全世界仍將失去10%的高山冰川,損失相當於超過1萬3200立方公里的水,對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海平面產生連鎖反應。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報告估計,緊急削減甲烷排放,有機會在2045年使全球降溫攝氏0.3度。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最新研究,由於北極海冰大量流失,北極熊(polar bear,學名:Ursus maritimus)和獨角鯨(narwhal,學名:Monodon monoceros)需花上原來四倍的力氣(熱量)才能生存。 科學家說,極地掠食者一度完美適應當地環境,但現在牠們的棲息地愈來愈小,獨特的演化結果變得愈來愈不適合逐漸無冰的北極。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一項探討海洋暖化如何影響動物胚胎的最新研究發現,隨著海溫升高,鯊魚卵鞘會提早孵化且鯊魚變得較虛弱。
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英國科學家分析極地、高山和冰川的衛星資料發現,自1994年以來,地球表面總共失去28兆噸的冰,而且冰川和冰蓋融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在本世紀末可能達到1公尺高。
專家預期未來會見到更多極端暖化事件,為世界最大的冰凍大陸的未來敲響了警鐘。 在南美洲的合恩角(Cape Horn)往南約800公里處,一塊狹長陸地和零星島嶼組成了南極半島的頂端,這塊由冰和永凍層(permafrost)構成的嚴峻之地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那裡是一種受歡迎的企鵝的繁殖地。不過這塊大陸的最北端(最近正沐浴在夏日的陽光之下),卻因為一件比一大群不會飛的大鳥更奇特的事而上了新聞:攝氏21度的天氣。 南極半島正從一波熱浪中復原,這波熱浪不僅重新定義了在這個世界最大的冰凍大陸可以穿T恤的天氣,也為它的未來敲響了警鐘。最近位在靠近半島北端和附近島嶼的氣象站記錄到攝氏17、18,甚至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