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89 筆相關資料
環境科學家警告,如果我們繼續忽視傳染病和環境破壞之間的關係,COVID-19之後還會有更多大流行的傳染病。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國家地理學會Campaign For Nature成員、海洋生態學家安立克.薩拉(Enric Sala)博士表示:「我絕對確信,如果我們繼續破壞環境、毀林、捕捉野生動物當寵物、食物和藥物,那麼將來還會有更多這樣的疾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2020年3月24日)COVID-19的死亡人數累計來到1萬6574例、確診人數38萬2108例。
在疫情期間,保持冷靜與誠實的態度有助於減輕孩子的焦慮。 隨著學校關閉(編按:美國地區)和大型活動取消,你的小孩可能會對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或COVID-19感到疑問或擔憂。談論這件事或許不容易,特別是當你自己可能就有那麼多的問題和憂慮的時候。 「孩子需要感到安全和放心。」美國中大西洋地區凱澤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的一位家庭醫師凱蒂.萊德(Katie Ryder)說:「身為在孩子生命中可信任的成人,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做到這點。」 以下是跟孩子談論新型冠狀病毒時的一些建議。 首先是,保持冷靜 我們都知道:說比做...
氣候之家報導,COVID-19影響了開發中國家今年更新氣候行動計畫的步調,因為相關會議被迫延後,而且資源多投入對抗疫情。 巴黎協定通過五年,各國政府必須升級自己的氣候行動計畫,又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DCs)」,並於11月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召開前提給聯合國。這是對巴黎協定內建之減量機制(Ratchet Mechanism)的首次測試。
中研院演講精華 COVID-19肆虐全球,中國作為疫情發源地,已累積大量確診與死亡數。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面臨大規模疾病威脅,血吸蟲病、麻風病、愛滋病等,中國政權屢屢展現獨特的防疫手段。2020 年 2 月在中研院的演講「從中國的『後帝國』語境看疾病的隱喻與防疫:從麻風病談起」,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研究員,分享她對疾病隱喻和防疫政治的觀察。研之有物整理演講精華,帶你透視中國的防疫治理。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專家警告,城市長期的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很可能會增加COVID-19感染的死亡率。 空氣汙染會損害肺部和心臟,每年至少造成800萬例過早死亡。這表示COVID-19等呼吸道感染,很可能對城市居民和其他暴露於有毒空氣者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不過,最早爆發COVID-19的中國和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義大利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用路車輛和工業排放減少,空氣汙染情況改善。根據美國專家的初步計算,空氣變乾淨可避免數萬人過早死亡,遠高於3208例COVID-19感染致死。 然而專家們也強調,沒有人會說這種傳染病大流行有益健康,而要...
隨著疫情發燒,口罩使用量暴增,香港沿海出現「口罩垃圾潮」,引發立委關切。3月16日立委張宏陸向海委會質詢臺灣海廢狀況,發現廢棄口罩也在臺灣海岸現蹤、恐成防疫漏洞。 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指出,臺灣海廢口罩呈零星出現,初估是本土垃圾,他坦承尚未對這些口罩檢驗,之後會積極處理。 臺灣淨灘團體RE-THINK上週在北部海岸進行場勘,10個海灘均發現廢棄口罩,數量約3~5個,判斷是本土垃圾,呼籲大眾務必好好處理用過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