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00 筆相關資料
化腐朽為藝術 藝術家以廢棄物製作服裝,凸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困境:資源充沛但苦於貧窮,並且成為全球的垃圾場。 攝影:史蒂芬.格拉吉厄 一開始這是一場反文化藝術運動,始於2001年。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一群在金夏沙藝術學院攻讀多年、在老師建議下以樹脂和石膏等「正統」材料創作的學生,決定做些不一樣的東西。他們用隨手可得的東西創作,像是輪胎、排氣管、泡棉、塑膠瓶、天線、裝牛奶或油漆的罐子、羽毛、CD、橡膠拖鞋和其他各種廢棄物品。 這些藝術家相信,這類作品對剛果的觀眾而言更為熟悉,同時也觸及剛果人生活中一個特別不堪之處:廢棄物。 當地人民製造的...
依然屹立不倒 一位來自挪威的攝影師走進歐洲原始森林,記錄下它們的美麗、珍貴和脆弱。 撰文、攝影:歐爾索亞.霍里伯格 故事背後 原始森林是歐洲自然遺產,大多數都受到保護。但它們真的安然無虞嗎? 原始自然的寧靜和絕美,深深吸引著我。置身其中會提升我的感受力,並且凝聚我的注意力。我一專注於周遭環境,內心就充滿平靜,有助於我捕捉這個地方的本質。當我打包好我的攝影器材、進入歐洲的原始森林後,便有如此感受,我想讓大家看見這些數百年來儘管人為干擾不斷卻仍保持完好無損的獨特環境。 造訪原始森林往往頗為艱難,因為天候條件不佳,也因為我為了前往最上鏡的地...
礦場廢水之美 透過一張張可能被誤認成畫作的照片,攝影師為礦場廢水如何摧毀他羅馬尼亞家鄉附近的山谷留下紀錄。 攝影:格奧爾基.波帕 故事背後 一位攝影師以藝術為形式,抗議如詩如畫的外西凡尼亞所受到的工業汙染。 遠遠望去,羅希亞.波耶恩銅礦場就像是羅馬尼亞阿普塞尼山脈的一道傷口。這座露天礦場由國有企業經營,開採羅馬尼亞最大的銅礦脈。1978年,為了棄置礦場廢料,總統尼古拉.希奧塞古開始撤離附近的吉亞馬那村居民。隨後,水和礦場的汙泥就被排入吉亞馬那村和塞西山谷,形成了人造湖,其中有些地方非常黏稠。 格奧爾基.波帕在阿普塞尼山腳下的愛伊烏鎮長...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