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標籤
共 23 筆相關資料
ART: MATTHEW TWOMBLY, NGM STAFF. SOURCE: DAVID WILLIAMS 鴿子走路時,頭部上下晃動的樣子可能很滑稽,但牠們飛行時可一點都不笨拙。牠們是城市裡靈巧的閃避者,穿梭於建築物與其他障礙物之間。大衛.威廉斯與他在哈佛大學的同事研究這種鳥類的精巧動作,以了解牠們如何避免碰撞。 首先,威廉斯訓練野鴿飛過空蕩蕩的走廊。然後他在走廊上,每隔一段距離放置直立的柱子,並且錄影記錄鴿子在修改後的路線上的飛行狀況。他原本預期看到牠們從頭到尾都運用同一種閃避動作。然而,鴿子使用了兩種動作,研究人員將這兩種動作命名為:「停頓」,也就是翅膀停在拍打時的最高處,...
海星等無脊椎動物在失去身體部分後可以再生。生物學家麥可.阿布拉姆斯從一隻年輕的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身上移除八隻觸手中的兩隻後,也預料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但是當阿布拉姆斯查看實驗結果時,「他開始大叫⋯⋯『你不會相信的——你一定要過來看看!』」任教於帕沙第納市加州理工學院、阿布拉姆斯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莉亞.高恩托洛回憶。這隻水母沒有長出新的觸手,而是重新排列了牠剩下的觸手,讓它們以相同的間距環繞身體分布。 對年輕或成年的水母而言,身體構造對稱對於活動和進食都至關重要。阿布拉姆斯的實驗對象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收縮身體肌肉,將剩餘的觸手一推一拉,直到它們再...
這裡放幾根小樹枝,那裡放一點乾草,一個鳥巢究竟能有多精緻?很精緻,鳥類學家馬克.曼瓦靈表示。曼瓦靈偕同由英國和法國研究員所組成的團隊,解讀出影響一個特定物種築巢方式的四個演化動力。他說,這些鳥巢結構的設計是用來提供一到四種功能:為剛孵出來的幼鳥保暖或遮蔭、吸引配偶、預防寄生蟲感染,以及防禦天敵。 曼瓦靈舉例說,為了讓成鳥和幼鳥在初春乍寒的夜裡保暖,灰綠蟲森鶯會用大量的葉子築巢。而布氏擬黃鸝用閃亮的藍絲帶裝飾牠的巢,目的在吸引可能的配偶。在其他築巢的素材中,松針是鳥巢在森林裡絕佳的保護色,海灘上的貝殼也有同樣功能;羽毛則有助於驅走跳蚤和虱子。 這個團隊預計將研究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築巢活...
動畫片《馬達加斯加》裡能歌善舞的狐猴王要注意了:科學家在印度發現了14種新的 「跳舞蛙」。這些如同拇指般大小的兩棲類只存在於西高止山脈的熱帶森林,其中有幾種會進行一種很特殊的求偶儀式。數量遠多過雌蛙的雄蛙會停留在岩石上,並且熱烈揮動牠們的腳,以吸引可能伴侶的目光。德里大學的S.D.比朱表示,這種花俏的「舞步」之所以會演化出來,是因為青蛙的另一種溝通方式,唱歌,會因為牠們在水邊的巢穴過於吵雜而幾乎無法聽見。揮動腿部也有威嚇其他雄蛙的作用,如果對手靠得太近,還可以藉此將對方踢落岩石。 這項新發現讓已知的跳舞蛙物種達到了24個,其中有許多種極為罕見。比朱憂心人為開發會入侵跳舞蛙的棲地。果真如此...
天氣變熱時,無尾熊總有辦法保持涼爽。現在人類可以透過紅外線攝影,看看無尾熊是怎麼做到的。 2014年一份由墨爾本大學生態學家主導的研究顯示,當夏季溫度攀升時(常常超過攝氏40度),無尾熊會往下爬,同時將身體緊貼樹幹。研究員娜塔麗.布里斯高表示,每棵樹都有自己的微氣候,而且能比室外溫度低攝氏7度。所以對肚子上的毛比較稀疏的無尾熊來說,抱著樹就像站在一個打開的冰箱前面一樣。做為調節體溫的方法,這比喘息或舔毛有效率多了──這兩種降溫方法讓無尾熊消耗的水分是「抱樹」的兩倍。 雪梨大學的生物學家馬修.克羅澤在另一項獨立的研究裡發現,無尾熊較常在像木麻黃這種「遮蔽樹」上乘涼,而不是像桉...
戰艦利用聲納來偵測攻擊目標,並以干擾技術來阻斷敵人的聲納。墨西哥游離尾蝠則可以用牠們的聲帶做到這兩件事。 蝙蝠透過回聲定位,利用從物體反彈回來的聲波來飛行和鎖定獵物。美國維克弗斯特大學的科學家艾倫.柯克蘭與威廉.康納最近發現,墨西哥游離尾蝠也會用這些信號來干擾彼此獵食。 當一隻蝙蝠朝著一隻昆蟲飛去時,牠所發出的信號頻率會增高成一種急促的「覓食音」。如果附近有第二隻蝙蝠釋放出干擾信號,第一隻蝙蝠解讀昆蟲反彈回來的信號時,就可能會受到混淆,讓第二隻蝙蝠能趁機偷走獵物。不甘示弱的第一隻蝙蝠或許也會發出自己的干擾信號,展開一場你來我往的爭奪戰。柯克蘭希望能知道這種行為是否為墨西哥游離尾蝠所...
長頸鹿引人注目的毛皮圖案和高挑身材,讓牠成為非洲的代表性動物──但是針對牠們的科學研究並不多。最近,追蹤長頸鹿的研究人員揭露了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據長頸鹿保育基金會(GCF)統計,過去15年間,非洲大陸的長頸鹿數量已從14萬隻減少到8萬隻以下。 GCF的執行長茱莉安.凡艾西說,長頸鹿動作慢又塊頭大,對盜獵者來說,「長頸鹿是個容易得手的目標,而且肉很多,」尤其是在飽受戰爭摧殘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棲地流失,加上有些部落迷信吃長頸鹿的大腦可以預防愛滋病毒,獵人因此捕殺長頸鹿,也造成長頸鹿的數量減少。不過,凡艾西說,未來還有希望。「如果已經太遲了,我們不會還在努力。」—Catherin...
自1980年代初以來,魚類學者J.R.舒特及派特.雷克斯已經涉遍了美國東南部的小溪與河流,尋找小小的倖存者。由於化學汙染、泥沙淤積和棲地流失的緣故,許多美國的小型原生魚類(有些只生存於一條溪流)已經幾乎從河系中絕跡了。今日,他們兩位所成立的非營利機構—「漁場保育組織」(CFI)在美國的十個州致力保存及繁殖大約65個罕見魚種,本文的圖片顯示了其中一些。 CFI從少數的魚和魚卵開始,飼養受脅魚種的魚苗,然後將這些魚放流回牠們原生的溪流或其他適合牠們的水域。舉例來說:為了減緩田納西河系點鰭僧魚(圖18)消失的情況,CFI花費多年的時間將魚苗引入當地,現在這些魚已經能在自然環境中繁殖...
這些圈養的麥哲倫企鵝幼雛是開先河之作:牠們是首先透過人工授精產生的企鵝後代。這個成功花了十年才得來,研究人員也在過程中對麥哲倫企鵝的生殖生理學獲得了鉅細靡遺的認識。美國海洋世界繁殖計畫的科學主任賈絲汀‧歐布萊恩說,這個近危物種是人工授精試驗的理想對象,因為這種鳥類配合度很高,而且與瀕危的加拉巴哥企鵝與非洲企鵝親緣關係密切。 這種人工授精方式既然已經在麥哲倫企鵝身上成功,研究人員希望有一天也能用在瀕危的企鵝物種身上。歐布萊恩說,最終目標是利用它來維持圈養企鵝族群的基因多樣性,甚至可能用來補充數量枯竭的野外族群。 PHOTOS: ALEXANDER SEMENOV 誰先搞分裂...
撲殺行為可能會對大象造成長期的陰影。英國塞賽克斯大學的格雷姆.向農與凱倫.麥庫姆研究了一個因為撲殺而成為孤兒、被安置在南非匹蘭斯堡國家公園的象群。他們發現,撲殺年老的大象並將年輕大象重新安置的做法,對存活下來的大象的行為及社會知識有很強烈的影響,導致牠們表現出與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相似的症狀。 1960年代中期至1995年這段時間,南非的野生動物主管機關利用撲殺來控制大象的數量。為了判斷撲殺帶來的影響,向農與麥庫姆除了在匹蘭斯堡進行研究,也到從未實行過撲殺的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探訪當地的家族象群。他們對兩地的象群播放錄音,包括象群所熟悉與不熟悉的、涵蓋各種年齡在內的大象發出的叫聲。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