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動物

共 38 筆相關資料

世上最大鳥蛋知多少
環境與保育|
Mar. 01 2025

世上最大鳥蛋知多少

是誰產下史上最大的蛋?答案不是恐龍。 撰文:希克斯.沃根   普通雞蛋可以輕易放在手掌心。這件來自國家地理學會歷史收藏的罕見化石化標本,是雞蛋的一百多倍大。這顆保存完好的蛋長達30公分,直徑約23公分,是巨型象鳥(Aepyornis maximus)的蛋。象鳥是一種不具飛行能力的草食動物,屬於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種,最晚在17世紀就已經滅絕。 目前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鳥很像特大號的鴕鳥,但與奇異鳥的親緣最接近,而奇異鳥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平胸鳥。象鳥粗壯的腿部必須支撐極重的體重:成鳥能長到3公尺高,超過450公斤重。象鳥譜系可追溯至大約5000萬年前,但隨著人類定居馬達...

鳥糞島的幽靈
歷史與文化|
Feb. 01 2025

鳥糞島的幽靈

一位攝影師用別有新意的方式紀念祕魯消失的海鳥。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19世紀,滿載工人的船隻會航行到祕魯外海的島嶼上開採珍貴的資源:鸕鶿、鵜鶘、鰹鳥等海鳥的糞便。這種粉白色的物質被賣給世界各地的農民當作肥料,但環境也為此付出代價。隨著貿易量增加,愈來愈多人干擾海鳥棲地,導致海鳥數量大幅減少,數以千萬計。這樣的驟減讓國家地理探險家兼攝影師湯瑪斯.帕斯查克有了靈感,要讓「海鳥的幽靈在現代景觀裡復活」。在這些照片裡,他把過去的影像投射到島嶼上海鳥已經絕跡的區域,以獨特的視角呈現海鳥危機。—ELAINA ZACHOS

愛、恨、響尾蛇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24

愛、恨、響尾蛇

響尾蛇是美國西部的代表性動物,在許多原住民文化中備受尊崇。但牠們更多時候被形容成險惡又醜陋的毒蛇,也使得獵捕、迫害、虐殺牠們的行為,至今仍彷彿理所當然地年年在美國的響尾蛇圍捕活動中上演。 撰文:伊莉莎白.羅伊特 ELIZABETH ROYTE 攝影:哈維爾.阿茲納爾.岡薩雷茲.德魯埃達 JAVIER AZNAR GONZÁLEZ DERUEDA   這這一晚十分舒適:氣溫宜人、溼度不高、啤酒冰涼,而響尾蛇簡直層出不窮。在一彎新月下,電動高爾夫球車靜靜駛過丘陵起伏的小徑。每當我們的頭燈照亮一條毒蛇,麥特.古迪就會跳出去,右手拿一瓶飲料,左手持一根蛇勾,...

來自我們攝影師的作品
旅遊|
Dec. 01 2024

來自我們攝影師的作品

動物 「在馬賽馬拉捕捉到的這個瞬間輕輕地提醒了我,這片廣袤草原上的每一種互動,不管多麼小,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故事。」 一場熱帶風暴剛過不久,一隻牛椋鳥想要停在馬賽長頸鹿的脖子上。牛椋鳥會啄食可能附著在大型動物身上的寄生蟲。

翩然回歸的粉紅嬌客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24

翩然回歸的粉紅嬌客

消失了100年後,野生紅鶴重返美國佛羅里達州。 攝影:喬.沙托瑞   從20世紀初,佛羅里達州的代表性鳥類基本上就已經消失了,這是因為羽毛裝飾的奢華帽子風靡一時,讓獵人鎖定原生紅鶴族群為獵捕目標。 儘管1930年代邁阿密曾經重新引入一個族群,而且加勒比海的暴風雨偶爾會把野生紅鶴帶到美國某些地區,但這些鳥都沒有真正留下──直到去年的伊達利亞颶風把大約100隻意外的訪客吹到佛羅里達,事情才有所改變。這些新訪客中有五隻帶有腳環,顯示牠們來自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 數十年來,猶加敦半島和加勒比地區各地對保育的努力,已經讓許多大型群體恢復,也促進了美洲紅鶴的野生族群...

AI揭露動物的內心生活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揭露動物的內心生活

動物都在說些什麼?研究者終於開始打造幫助我們理解的工具了。 撰文:安娜.皮爾 ANNA PEELE   那是2020年5月的某一天,普拉尤莎.夏瑪正大費周章地分析資料,希望從中找出模式,為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會議做準備,而這也不是普通的資料集――這個資料集始終無法解讀,裡頭包含十年來所收集、抹香鯨用於溝通的喀答聲,足有數千小時之久。 夏瑪是鯨豚翻譯計畫(CETI)的一員。用研究團隊的話來說,這項計畫希望理解「鯨魚在說什麼」。目標單純明確,但困難度超乎想像:CETI要翻譯的是非人類的溝通內容。因此夏瑪與團隊伙伴也招募了非人類的盟友:一個基礎AI程式,協助他...

我們該為了救動物而殺動物嗎?
環境與保育|
Oct. 02 2017

我們該為了救動物而殺動物嗎?

戰利品狩獵有助於籌措動物保護工作的資金。但批評者指出,這種好處被過度誇大了,而在今日,獵殺大型動物並不道德。

你真的了解你的貓嗎?
環境與保育|
Oct. 02 2017

你真的了解你的貓嗎?

對於一直想知道自己是否只被養的貓當成貓糧供應者的人來說,動物行為研究期刊《行為過程》中的一份報告應該會讓他們安心一點。此項研究讓成貓面對四種刺激物──食物、玩具、氣味和人類社交互動──而比起所有其他選項,甚至包括食物在內,大多數的貓更喜歡與人類互動。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克莉斯汀.維泰爾.施瑞夫說,這類研究「在90 年代對狗進行過,」但直到現在才拿貓來做實驗。「我們正試圖趕上進度。」在美國,貓給人的刻板印象是無法訓練與不愛社交,她說,其實一般用來訓練狗的原則也能用來教導貓──只要採取正確的獎勵方式。接下來,維泰爾將研究如何用貓的偏好來訓練牠們。 貓的科學

脊椎動物的衣裝從何而來
環境與保育|
Oct. 02 2017

脊椎動物的衣裝從何而來

從鱗片、羽毛到毛皮,脊椎動物將自己包裹在各種質地和顏色的皮囊下,令人目不暇給。但科學家已證實,這些皮囊許多都源自於相同的解剖學構造。 許久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都知道羽毛和毛髮都是從名為「基板」的構造發育而來。然而,科學家在爬行類身上發現,牠們生成鱗片的特定表皮區塊並沒有基板。這點令人不解,因為鳥類與爬行類的親緣關係,比鳥類和哺乳類的親緣關係更接近。鳥類和哺乳類的基板是獨立演化出來的嗎?還是如今的爬行類失去了原有的基板? 時尚動物現在都穿什麼?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