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22 筆相關資料
撰文:李永適 不久之前公布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霍普菲爾德與辛頓,讓許多人備感意外。幾天後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了三位開發出用於蛋白質分析與設計AI模型的科學家,貝克、哈薩比斯與瓊珀。這再度證明AI如今是顯學中的顯學,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未來科技與知識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AI可能帶來災難的警訊也從未停止。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委託的一份報告,在訪問了超過20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後指出,人工智慧的超快速發展在最壞的情況會「對人類物種造成滅絕等級的威脅」。去年,超過350位AI領域的企業領袖、研究者與工程師在一份公開信中也做了類似...
人工智慧對人類世界的改變不是即將發生,而是已經發生。而且帶給科學的可能性,說不定比我們想像中更奇妙,也更人性化。 運算科技的突破性發展,一夕之間賦予研究者新的能力,挑戰新的問題或解答古老謎團。位於這場革命核心的是各種複雜科技:機器學習、高等演算法、自然語言處理、類神經網路。這個領域的先驅正利用這些工具,重塑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重塑了我們對人工智慧可實現之事的想像。 其他內容:透過影像一窺AI令人驚訝的起源和它不可知的未來,另有專家回答這個重大時代最棘手的一些問題。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顱骨打開了,時間分秒必爭。手術室內的醫生現在多了一種看...
AI系統的變化速度與用來執行AI的硬體變化一樣快。70年前的初始版本能穿越迷宮,今日的可以執行天文運算。到了明日,誰知道呢? 早期類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今日是AI的發展前沿,但其實源於數十年前就出現的一個想法。最早的一個原型是隨機神經模擬強化計算器(SNARC),由電腦科學家馬文.閔斯基創建於1951年。這套電路由真空管、電阻器、電容器組成,模擬一個神經元,與其他39個神經元共同在一架平臺鋼琴大小的網路內運作。每一個節點所做的運算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決策。SNARC能運用這樣的計算能力解開電腦化迷宮問題。 最新的類神經網路有幾千億個互連節點,能解決非常複雜...
有了新工具相助,學者忽然能夠閱讀長年來認為一打開就會粉碎的莎草紙卷。科技突破也許能改寫歷史。 撰文:大衛.蒙哥馬利 DAVID MONTGOMERY 在2023年的春天,大學生路克.法瑞托開車前往SpaceX的德州星際基地實習的途中,被一個播客節目吸引住了。主持人介紹了一場目標大膽的競賽:閱讀2000年前的卷軸手稿,但不能實際攤開卷軸。這份手稿是一套莎草紙卷軸的一部分。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噴發,夷平羅馬古城龐貝和赫庫拉尼姆。卷軸被掩埋在地底碳化,用手攤開就會碎成粉屑,湮沒原本記載的訊息。參賽者若能想到辦法利用機器學習讀到手稿內部,將可共享超過100萬美元的獎金...
動物都在說些什麼?研究者終於開始打造幫助我們理解的工具了。 撰文:安娜.皮爾 ANNA PEELE 那是2020年5月的某一天,普拉尤莎.夏瑪正大費周章地分析資料,希望從中找出模式,為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會議做準備,而這也不是普通的資料集――這個資料集始終無法解讀,裡頭包含十年來所收集、抹香鯨用於溝通的喀答聲,足有數千小時之久。 夏瑪是鯨豚翻譯計畫(CETI)的一員。用研究團隊的話來說,這項計畫希望理解「鯨魚在說什麼」。目標單純明確,但困難度超乎想像:CETI要翻譯的是非人類的溝通內容。因此夏瑪與團隊伙伴也招募了非人類的盟友:一個基礎AI程式,協助他...
測繪地底世界的研究員已愈來愈了解地震波的移動方式──以及潛藏危險之處。 撰文:羅賓.喬治.安德魯斯 ROBIN GEORGE ANDRES 加州地底藏著一座斷層迷宮。所謂斷層,是大塊岩石沿著彼此的側面、上方、下方滑動或彼此擠壓的地方。它們用指甲生長的速度移動,直到最後劇烈搖晃,地面也跟著震顫。破壞力強大的地震無可避免會晃動加州。沒有能防止地震來襲的方法,但了解地震容易發生的地點和地震可能釋放的力量,代表地方居民可以預先準備。 換句話說,減輕這些未來災害的最佳方法,是繪出地底世界的地圖,標出每一道斷層並監測斷層活動。 為了創建這樣的地圖,研究人員在地表...
2021 年,臺灣面臨 56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這場乾旱影響各大電子廠的生產,讓許多企業面臨停工的危機,還導致南部地區多次出現限水的情況。全球暖化問題的加劇帶來了頻繁的極端災害,對於短期氣候變動的預測也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那麼,從短期的天氣到長時間的氣候該如何預測?氣候災害事件是否能提前警示?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請他為我們解讀氣候預測的關鍵。 古代傳說到現代科學 氣象預測的演進 人類預測天象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運用天文觀測來預測氣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自古相傳畢星掌管雨水,一向推崇《詩經》的孔子見月亮接近...
稀有的黃冠亞馬遜鸚鵡、可愛的大巨嘴鳥,社群媒體強大的威力,正在助長非法野生動植物的獵殺與非法交易。有人貼文炫耀盜獵成果,有些則是利用廣告行銷瀕危動物。走私者躲避搜尋的手法推陳出新,人工智慧(AI)成了守護生物的利器,要讓這些違法貼文下架。
貓是在說「餵我!」還是「我愛你」?新的AI app保證解開貓語之謎。 有時候,我那隻七歲的虎斑貓奧菲莉亞想要什麼還蠻明顯的。晚餐時分坐在牠的空碗前面大唱花腔,很明確的是表示牠正處於飢餓危機的邊緣。不過其他時候呢,牠的喵聲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是個謎。 這就是華盛頓柏衛(Bellevue)的軟體工程公司阿克維隆(Akvelon)的電腦科學家謝爾蓋.德雷金(Sergei Dreizin)和馬克.柏伊斯(Mark Boyes)說他們可以幫忙的地方。這對搭檔是「喵語」(MeowTalk)app背後的智囊,這個軟體旨在「讓貓奴擁有最佳工具」來翻譯愛貓的需求。 「貓是有語彙的,」德雷金說:「...
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 人工智慧(AI)正值當前科技浪潮的高峰,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僅能自己寫出流暢文章,還能創作令人驚艷的圖片和影像,更能為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升級。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孔祥重院士,他是臺灣人工智慧領域的代表人物,目前為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也是「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校長。他在 1979 年提出「脈動陣列」理論(Systolic Array),促進高效能平行運算的基礎,為現行諸多人工智慧算力加速器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案。近年,他積極回臺討論 AI 人才培育以及 AI 研發有關的議題,希望讓更多臺灣產學研界與年輕學子,一起看到 AI 的無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