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4 筆相關資料
遠離那塊餅乾! 這似乎是個永遠不會消失的問題:掉到地上的食物如果很快就撿起來,是否就能安心吃下肚? 大家都有聽過「五秒規則」(five-second rule)。這一直是居家辯論以及無數科展的主題,有些人說這是真的,也有些人斥之為胡說八道。 這似乎是個簡單的問題,但科學界卻一直沒有認真看待。幸好,現代學者終於解開了五秒規則背後的微妙原理。 細菌汙染食物的速度有多快? 五秒規則的關鍵,是要了解地板表面的細菌轉移到食物上的速度有多快。其他有許多人的測量方式都是錯誤的,羅格斯大學大學的食品科學家唐諾德.夏夫納(Donald Schaffner)說。業餘科學研究和電視上的「調...
一顆發黴的莓果會毀掉一整盒嗎?可以把麵包上發黴的部分切掉就好嗎?以下是專家的建議。 你昨天花大錢買了一盒覆盆子,結果今天它們已經開始看起來有點……毛毛的。但全部丟掉實在很浪費,或許可以只挑出長黴的果實?別這麼快做決定。 雖然一些淺灰色斑塊看起來很無害,但食物媒介型黴菌可能導致許多問題,從消化不良到最嚴重的腎臟損傷,甚至癌症都涵蓋在內。 當然,不是所有黴菌都對人體有害。事實上,我們在食物上看到的大多數黴菌都是無害的,但我們幾乎不可能以肉眼辨別安全無害的黴菌及會讓我們生病的黴菌。此外,有些食物媒介型黴菌可能完全無法以肉眼看見。 儘管如此,但一點點...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國際動保組織Pro Wildlife與法國環境組織羅賓漢(Robin des Bois)6月共同發表報告指出,法國和比利時饕客對青蛙腿的愛好,正將印尼、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的蛙種推向滅絕的險境。 歐洲每年進口多達2億隻野生蛙類,導致海外地區的原生蛙種的數量嚴重下降。每年約有4070噸在國外捕捉的青蛙送上歐洲的餐桌,其中,比利時就占進口量的70%,但大部分隨後送往法國,出口國則以印尼為主。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ENS 英國里茲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少吃含糖糕點和薯條有助於對抗氣候危機。研究團隊在調查了三千多種非品牌和4萬種品牌食品後發現,與飲食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近1/4來自不營養的食品和飲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全球16個保育組織最近發表報告顯示,攸關數億人口健康、營養和生計的淡水魚面臨日益嚴重的生存威脅,1/3的魚種已經瀕臨滅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綠色和平1月28日公布臺灣人食用海鮮「塑據」,依據文獻資料推估,臺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微塑膠,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 專家強調,從此不吃海鮮並非問題解決之道,畢竟就連鹽巴、啤酒與飲用水等都被驗出含塑膠微粒。綠色和平呼籲,應從源頭落實塑膠垃圾減量,同時批評限塑政策失靈,國人塑膠總用量在十年間反增22.8%。 綠色和平建議,環保署應立即採取下列措施:將外帶與外送納入管制對象、提高限塑收費與獎勵優惠、推動重複使用的循環模式,加速淘汰一次性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