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農業

共 13 筆相關資料

來自科學與創新的第一線報導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18

來自科學與創新的第一線報導

不睡覺的植物 「快速繁殖」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結實 如果太陽在夜裡不下山,小麥和大麥田就能長得更快。因此,一組跨國科學家團隊讓植物「快速繁殖」的其中一種手法,基本上就是讓陽光繼續照射。溫室中的植物在白天和夜晚的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最適顏色波長的LED 燈下。這樣的結果造就了高產量的作物。與每年僅結實一次的田間小麥相比,接受22小時光照的植物一年可繁衍多達六代,而且能源耗費比傳統加熱燈少了很多。 哺乳動物若不睡覺可能會生病或更糟,而雖然植物也有生長需求,「但它們都健康且多產。」澳洲昆士蘭農業與食品創新聯盟的種子生物學家李.希奇說。都市化耕種和作物效率的趨勢,可能會將這種方式開放給其他可...

農業新樣貌
環境與保育|
Feb. 01 2018

農業新樣貌

聯合國在2017 年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預測,2050 年世界人口將成長到98 億。今日為了餵養全世界的人口,人們已經使用了相當於一個南美洲大小的土地種植糧食與飼養牲畜,如果要以既有的農業生產方式養活2050年世界人口,大約還需要8 億5000 萬公頃土地,相當於一個巴西的面積。

餵養中國
環境與保育|
Feb. 01 2018

餵養中國

中國人迅速增加的胃口正在改變當地和全球的農業樣貌。

不起眼的大豆如何征服全世界
科學與新知|
Jun. 16 2024

不起眼的大豆如何征服全世界

中國早在9000年前就開始使用大豆,如今大豆已用於糖果及蠟筆等各種物品。

臺灣學者分析阿聯糧食宣言:專注發展有機、「農場外」的碳排也應計算
環境與保育|
Dec. 17 2023

臺灣學者分析阿聯糧食宣言:專注發展有機、「農場外」的碳排也應計算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已在杜拜落幕,除了淘汰化石燃料的討論陷入爭議,另一關乎人類生存的重點落在農業。大會期間,有超過150個國家簽署《阿聯永續農業、韌性糧食系統和氣候行動宣言》(簡稱阿聯糧食宣言),涵蓋巴西、中國、歐盟和美國等全球糧食系統七成以上的生產國家。 糧食生產系統造成的溫室氣體約佔全球三分之一,然而臺灣的農業碳排僅占全國2%,是否代表我國已領先全球?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分析,這是因為臺灣的計算方式跟國際不同,未將「農場外」的行為如飼料運輸、食物浪費的碳排納入計算所致。他呼籲調整計算方式,才能增加減碳驅動力。

改變中的社會氛圍──石虎復育的未竟之路
環境與保育|
May. 25 2022

改變中的社會氛圍──石虎復育的未竟之路

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溼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洋蔥豐收
環境與保育|
Mar. 15 2022

洋蔥豐收

一個家庭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採收洋蔥。這張照片刊登在2009年11月號雜誌的一篇報導中,內容講述印度農民如何用人造分水嶺來敢善用水環境。 

我們的菜單上該有更多蟲蟲嗎?
環境與保育|
Jan. 27 2022

我們的菜單上該有更多蟲蟲嗎?

若你能克服心理障礙,不妨考慮加入全球20億人吃昆蟲的行列!吃昆蟲好處多多,牠們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脂肪,也有非常低的飼養成本,對環境的衝擊甚至比傳統畜牧業小上許多。

海水入侵湄公河三角洲 衝擊越南農業心臟 科學家警告2050年是大限
科學與新知|
Sep. 08 2021

海水入侵湄公河三角洲 衝擊越南農業心臟 科學家警告2050年是大限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鍾友珊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及專門研究水利工程的組織「三角洲」(Deltares)近期發表一篇期刊論文指出,越南的農業心臟地帶──貢獻一半農業GDP的湄公河三角洲,近年正苦於海水入侵造成的嚴重農損。海水入侵加劇,和上游的水壩及砂石採集造成河川沖積物減少有關。

小菇不獨處 臺灣年用5億菇類太空包 農試所新解方:二度利用、三次再生化為泥炭土
環境與保育|
Jan. 02 2020

小菇不獨處 臺灣年用5億菇類太空包 農試所新解方:二度利用、三次再生化為泥炭土

冬天是吃火鍋的季節,而金針菇等各式各樣的菇類更是不可少的火鍋配料,菇類品項眾多、料理簡易,低脂又富含膳食纖維,成為許多人喜愛的食材之一。根據統計,全台菇類年產超過150萬噸,產值高達130億,且持續成長,可以說是「小菌立大功」。 不過,多數的菇類都以太空包的方式種植,臺灣光是種植香菇每年就要用掉超過2億個太空包,若加上杏鮑菇、木耳等其他菇包用量上看5億個,這些太空包多數無法重複使用,過去都以堆肥處理。為了提高用過菇包的再利用價值,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結合循環經濟的精神,開發菇類剩餘資材的三度再利用技術,除了替菇農增加轉廢為材的效益,也可減少每年太空包的新刨木屑使用量。 俗話說的好,沒吃...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