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4 筆相關資料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農業浪潮正在改造一片暗藏奇景的遼闊稀樹草原。當我們還不了解哪些事物值得保存就先追求開發,就會發生這樣的事。 撰文:麥可.芬克爾 MICHAEL FINKEL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此處名為塞拉多,葡萄牙語「封閉」的意思。 幾乎在整個人類史上,巴西中部這片廣袤的熱帶稀樹草原似乎一直都與世隔絕。那裡其實有人煙:打從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一些狩獵採集群體克服艱險的荒野,在塞拉多漫遊。到了殖民時代,逃走的奴隸經常遁入山巒後方,在那裡建立起關係緊密的社群,解鎖了這片土地幽微的禮贈,安定了下來。除此之外,過去這麼多個世紀以來...
不睡覺的植物 「快速繁殖」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結實 如果太陽在夜裡不下山,小麥和大麥田就能長得更快。因此,一組跨國科學家團隊讓植物「快速繁殖」的其中一種手法,基本上就是讓陽光繼續照射。溫室中的植物在白天和夜晚的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最適顏色波長的LED 燈下。這樣的結果造就了高產量的作物。與每年僅結實一次的田間小麥相比,接受22小時光照的植物一年可繁衍多達六代,而且能源耗費比傳統加熱燈少了很多。 哺乳動物若不睡覺可能會生病或更糟,而雖然植物也有生長需求,「但它們都健康且多產。」澳洲昆士蘭農業與食品創新聯盟的種子生物學家李.希奇說。都市化耕種和作物效率的趨勢,可能會將這種方式開放給其他可...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已在杜拜落幕,除了淘汰化石燃料的討論陷入爭議,另一關乎人類生存的重點落在農業。大會期間,有超過150個國家簽署《阿聯永續農業、韌性糧食系統和氣候行動宣言》(簡稱阿聯糧食宣言),涵蓋巴西、中國、歐盟和美國等全球糧食系統七成以上的生產國家。 糧食生產系統造成的溫室氣體約佔全球三分之一,然而臺灣的農業碳排僅占全國2%,是否代表我國已領先全球?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分析,這是因為臺灣的計算方式跟國際不同,未將「農場外」的行為如飼料運輸、食物浪費的碳排納入計算所致。他呼籲調整計算方式,才能增加減碳驅動力。
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溼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若你能克服心理障礙,不妨考慮加入全球20億人吃昆蟲的行列!吃昆蟲好處多多,牠們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脂肪,也有非常低的飼養成本,對環境的衝擊甚至比傳統畜牧業小上許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鍾友珊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及專門研究水利工程的組織「三角洲」(Deltares)近期發表一篇期刊論文指出,越南的農業心臟地帶──貢獻一半農業GDP的湄公河三角洲,近年正苦於海水入侵造成的嚴重農損。海水入侵加劇,和上游的水壩及砂石採集造成河川沖積物減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