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0 筆相關資料
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對全球每日溫度數據的分析,2024年7月22日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今年7月21日和23日也超過了2023年7月創下的紀錄。這些破紀錄的氣溫是人類活動(主要是溫室氣體排放)所推動的長期暖化趨勢的一部分結果。美國太空總署的其中一項任務是擴大我們對地球的了解,以收集地球重要的長期觀測數據。 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指出,今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過去兩週尤其殘酷。透過我們二十多顆地球觀測衛星和六十多年的數據,可提供對地球如何變化以及如何做好準備、適應變化和維持安全進行重要分析。 這項初步發現來自現代研究與先前觀測資料(MERRA...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減少溫室氣體的責任很大,科學家在自然界找到「超迷你幫手」了!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甲烷氧化菌,能更有效地分解甲烷,而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研究人員對這種細菌寄予厚望,但目前仍在實驗室階段,如何擴大規模仍是一大考驗。 低濃度甲烷環境中也能作用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效應來源,僅次於二氧化碳。若以20年為單位計算,甲烷造成暖化的潛勢值是二氧化碳的84倍。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農業和垃圾填埋場等人類活動都有可能產生甲烷。 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又稱嗜甲烷菌)並非新發現,但這類細菌對環境...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全球暖化加速冰川融化。英國亞伯里斯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未來80年間可能有超過10萬噸微生物從冰川釋出,其中有對我們有益的微生物,但有害微生物也可能跟著流出。 研究人員在阿爾卑斯山、加拿大、瑞典、斯瓦爾巴群島等八處冰川、加上二處西格陵蘭冰層(ice sheet)的表面融水進行採樣,結果每一毫升的水樣本約有數萬個微生物。有人擔心世界末日等級的病原體會跟著釋出,科學家認為機率極微,但還需更多研究。 他們發現,即使是在中等暖化(RCP4.5)的情境下,會有超過10萬噸微生物從冰川釋出。...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隨著氣候變遷,蟲害不僅會遷移,範圍也可能跟著擴大。美國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可能會讓褐翅椿象(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學名:Halyomorpha halys)在美國的適存環境會擴增70%。 科學家提醒,有些農夫耕作的經驗是傳承自上一輩。然而,全球暖化改變害蟲分布,農夫必須學習因應新害蟲的技能。 褐翅椿象源自亞洲,約20年前出現在美國。這種植食昆蟲從農作物到觀賞植物都吃,可吃的食物高達170種。美國46州都有牠的蹤跡,在15州被視為害蟲。2010年褐翅椿象爆發時,曾導致美東的中大西洋(Mid-A...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白天高溫屢破紀錄,敲響全球暖化的警鐘。相反地,夜間增溫的危機常被忽略。除了人與動物需要降溫,植物在夜間的防禦機制較少,受到的影響更大。植物不僅關乎生態,也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來源。研究指出,夜間溫度每升高攝氏1度,就可能讓小麥產量下降6%,稻米產量下降10%。夜晚變熱也會影響作物品質,稻米變乾變硬,甚至改變營養成分。 有鑑於此,美國「小麥和稻米耐熱性中心」(Wheat and Rice Center for Heat Resilience,WRCHR)的學者專家正在尋找可以抵禦氣候變遷的稻米跟小麥品種,以維持糧食產量。《衛報》(The G...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黃鈺婷 編譯;許祖菱 審校 《Carbon Brief》報導,一份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之下,哺乳動物被迫遷往較涼爽的地方,進而導致病毒傳播風險擴大,「無疑」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這份研究使用模型繪製出2070年之前,氣候變遷將如何改變3100種哺乳動物及其所攜帶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結果發現,氣候變遷增加了不同哺乳動物接觸的機會,並因此提升新興疾病傳播風險。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人口稠密地區最有可能受到影響。 作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到2070年,氣候變遷很可能成為跨物種病毒傳播的主要人為因...
聯合國在10月26日發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指出,世界各國未來十年因應氣候變遷的最新計畫,距離要避免全球升溫達到危險程度,還差得很遠。排放差距指的是目前的承諾與計畫和避免氣溫急劇上升所需的行動,兩者之間的差距。 全球2030年中期減碳措施還不夠 下週聯合國將在格拉斯哥舉行氣候峰會,許多政府更新了他們對於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要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採取更多措施來減少碳排放,包括阿根廷、英國、加拿大、歐盟、南非和美國。 但最新報告發現,這些新承諾的總和,只能達成這個十年所需的額外減排量的1/7,距離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工...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