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Dec. 04 2019

海拔4000公尺的馬鈴薯博物館 暖化未來養活世界人口的希望

  • 馬鈴薯多樣性有助於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新聞稿

    馬鈴薯多樣性有助於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新聞稿

  • 考古學家認為,馬鈴薯是7000年前祕魯農民的祖先在現代祕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的「的的喀喀湖」岸上栽培出來的。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考古學家認為,馬鈴薯是7000年前祕魯農民的祖先在現代祕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的「的的喀喀湖」岸上栽培出來的。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 形狀各異的馬鈴薯。圖片來源:Roots, Tubers and Bananas(CC BY 2.0)

    形狀各異的馬鈴薯。圖片來源:Roots, Tubers and Bananas(CC BY 2.0)

  • 各種顏色和質地的馬鈴薯切面。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各種顏色和質地的馬鈴薯切面。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 在亞洲和非洲,馬鈴薯既是糧食也是經濟作物。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在亞洲和非洲,馬鈴薯既是糧食也是經濟作物。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1

由於氣候變遷的速度超過了大多數農作物的適應能力,世界各地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祕魯安地斯山脈上有座博物館,保存著每天數百萬人食用的重要糧食──馬鈴薯。

博物館的農藝學家持續搜集農民的祖傳知識,找出馬鈴薯中有助度過乾旱、洪災和寒凍的基因。

馬鈴薯多樣性有助於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新聞稿

馬鈴薯多樣性有助於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新聞稿

位於庫斯科(Cusco)的這座馬鈴薯園區面積90平方公里,海拔3400至4900公尺。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安地斯協會(Asociación Andes)創辦人阿古梅多(Alejandro Argumedo)說,這座博物館「不斷演進,保存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原生馬鈴薯多樣性。」

AD

ads-parallax

「在不同海拔以不同基因組合種植馬鈴薯,產生新的基因表現,對於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非常重要。」

在冰冷高山湖旁鈷藍色的天空下,一位父親和他的女婿鋤著厚實的棕色土壤,拔出紅色的馬鈴薯放入麻袋中。他們收集的「pucasawsiray」馬鈴薯是印加人神聖谷地公園中1367個馬鈴薯品種之一。這裡密集耕種的小塊田地和梯田是馬鈴薯多樣性的活實驗室。

考古學家認為,馬鈴薯是7000年前祕魯農民的祖先在現代祕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的「的的喀喀湖」岸上栽培出來的。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考古學家認為,馬鈴薯是7000年前祕魯農民的祖先在現代祕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的「的的喀喀湖」岸上栽培出來的。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考古學家說,馬鈴薯是7000年前祕魯農民的祖先在現代祕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的「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岸上栽培出來的。馬鈴薯園區被認為是馬鈴薯的第二原產地。今天,除南極洲外,地球上每個大陸都出產馬鈴薯。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祕魯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科學家甚至在測試是否可以在火星上種植馬鈴薯。

印加後裔使用的蓋丘亞語對馬鈴薯有無數種描述性名稱,像是「羊駝的毛鼻子」、「美洲獅掌」。還有一種外形凹凹凸凸的馬鈴薯叫做「讓媳婦哭泣(pusi qhachun wachachi)」,因為皮太難削了。

這裡的馬鈴薯有各種顏色和質地,有紅、黃、藍和紫色,有些切開後是粉紅色與白色交錯。有些質地是粉狀,有些是蠟狀,有些太過苦澀,必須浸泡後在屋頂冷凍乾燥再踩踏去皮才能吃。這些馬鈴薯可以保存好幾個月,冬天時煮湯。

形狀各異的馬鈴薯。圖片來源:Roots, Tubers and Bananas(CC BY 2.0)

形狀各異的馬鈴薯。圖片來源:Roots, Tubers and Bananas(CC BY 2.0)

各種顏色和質地的馬鈴薯切面。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各種顏色和質地的馬鈴薯切面。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CC BY-NC 2.0)

但是現在全球暖化,害蟲往高海拔移動,這些馬鈴薯首當其衝受影響,農民必須在園區上方最北邊的可耕地播種。園區居民正在實驗,測試當地品種對霜凍、冰雹和強烈陽光的抵抗力,以及對安地斯馬鈴薯象鼻蟲幼蟲的抵抗力。

「這些作物一直在演化,」作物信託基金會(Crop Trust)執行董事哈加(Marie Haga)說,「但現在氣候變遷如此之快,使這些植物無法適應。」

「這就是我們需要多樣性的原因,我們可以利用多樣性培育耐受新氣候的新植物。」

從馬鈴薯的野生祖父身上可能可以找到解決辦法。野生馬鈴薯仍然在高原上生長,是羊駝和驢的食物。它們綠色的果實看起來比較像番茄,其種子散佈在動物糞便中,而且經常長在畜欄內。村民說,他們會繼續將馬鈴薯與野生親緣種混種,使它們更具韌性。

「在實驗室中,科學家們試圖用基因轉移和基因工程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裡的農民已經從事這種工作數千年。」阿古梅多說。

混種的成果都保存在園區種子庫中,每顆馬鈴薯都用有詳細編碼的紙袋包裝著,在裝滿冰水的溝槽中冷卻,透過屋頂窗戶光照防止發芽。2017年,有650個樣本被送到挪威北極圈內斯瓦爾巴德群島(Svalbard)的全球種子庫,儲存在-18°C以下。同時,祕魯首都利馬的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存放4600多種馬鈴薯,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體外基因庫。

在非洲和亞洲,馬鈴薯是對抗飢餓的重要糧食,也是創造收入的經濟作物。CIP在這兩地生產快速成熟、經生物強化的馬鈴薯,有更高的生產力,尤其在中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國,占全球馬鈴薯產量的22%。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說:「中國有嚴重的土地和水資源短缺問題,而馬鈴薯特別耐旱。」

「生產馬鈴薯的同時也要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中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估計,1900年至2000年之間全球流失了75%的作物多樣性,而由於氣候變遷,有多達22%的野生糧食作物在2055年前將消失。隨著土壤劣化加劇,農作物的韌性越發重要。在祕魯的這個小園區中,馬鈴薯守護者的工作可能是養活世界其他地區人口的關鍵。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林大利 審校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