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分析蝙蝠捕食的許多方式,顯示這些暗夜飛行者的天賦實際上有多高──又多麼鮮為人知。
身為夜行性動物,蝙蝠面臨一項獨特的挑戰──在全黑的環境裡尋找及追捕獵物。
這些飛行性哺乳動物已演化出一種絕佳的解決方式:回音定位法,牠們發出的聲波會在碰到獵物後反彈,準確指出獵物的位置。不過,這種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只代表了神奇又複雜的蝙蝠覓食方式中的一小部分。
撰文: JAKE BUEHLER
編譯: 涂瑋瑛
一項新研究分析蝙蝠捕食的許多方式,顯示這些暗夜飛行者的天賦實際上有多高──又多麼鮮為人知。
身為夜行性動物,蝙蝠面臨一項獨特的挑戰──在全黑的環境裡尋找及追捕獵物。
這些飛行性哺乳動物已演化出一種絕佳的解決方式:回音定位法,牠們發出的聲波會在碰到獵物後反彈,準確指出獵物的位置。不過,這種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只代表了神奇又複雜的蝙蝠覓食方式中的一小部分。
如今科學家已經爬梳了先前文獻,將這些在黑暗中進行的技能集結成一張總清單,近日於期刊《功能生態學》(Functional Ecology)上發表。
雖然許多研究都特別探討了蝙蝠尋找獵物時使用的工具與行為,但關於這種掠食者如何使用各種感官來捕獵,卻一直缺乏一份更加詳盡的概述,研究主持人瑞秋.佩吉(Rachel Page)表示。她是巴拿馬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
佩吉解釋說:「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我們依然不太了解大多數蝙蝠物種的基礎感官與認知生態學。」而蝙蝠至少有1300種。「因為蝙蝠是夜行性飛行動物,我們難以在缺乏特殊設備的狀況下觀察牠們,所以直到近期才出現對牠們的深入研究。」
他們發現的蝙蝠感官技能,從吸血蝠偵測個體動物的呼吸模式,到納氏鼠耳蝠(Myotis nattereri)會受到家蠅交配時的聲音所吸引。
佩吉說,整體而言,該研究顯示蝙蝠的天賦比科學家原本預期的更高──對牠們的了解也比原本以為的更少。
研究人員仔細研讀了先前研究,這些研究聚焦在食蟲性蝙蝠與肉食性蝙蝠如何仰賴源自獵物或其他蝙蝠的訊息來覓食。接著研究團隊評估了支持這些特定狩獵技巧的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並檢驗每種方法的優缺點。
舉例而言,當回音定位法不太有效時──例如在樹下的灌木間等狹小封閉的空間很難瞄準獵物──蝙蝠會被動地聆聽細微聲響。
以吸血蝠為例,牠們的食物來源僅限從睡眠中的哺乳動物身上悄悄收集的血液。這些蝙蝠具有僅會對動物呼吸聲反應的神經元,牠們就是這樣確定獵物位置的。這些棲息在中南美洲的蝙蝠,甚至能辨識出特定宿主的呼吸模式,然後每晚都回到同一隻動物身上吸血,例如一頭牛。
「吸血蝙蝠通常比牠們的宿主小很多──牠們可能有被踩踏或壓扁的危險,或是宿主可能在吸血過程中醒來並進行防衛,」佩吉說:「只要牠們找到了能成功讓牠們吸血的宿主,最安全的策略可能就是回去吸同一宿主的血。」
紐西蘭小短尾蝠(Mystacina tuberculata)或許是在雜亂環境中狩獵的大師。這些「行走的」蝙蝠有40%的覓食時間都在地面上──比其他任何蝙蝠都多──牠們會仔細傾聽昆蟲在落葉堆移動的聲音,並利用管狀的鼻子嗅出昆蟲的位置。
有些蝙蝠會利用獵物在夜間吵雜的聲響,牠們竊聽獵物交配的鳴叫,就像有人在聽民用無線電一樣。
例如中南美洲的粗面蝠(Trachopos cirrhosus),牠們會把注意力全集中於雄性南美泡蟾(Engystomops pustulosus)刺耳的鳴唱,以尋找、挑選集合在池塘的南美泡蟾。藉由關注南美泡蟾交配的鳴叫,粗面蝠能找到牠們聚集的地方──然後飽餐一頓。
納氏鼠耳蝠原生於歐洲與中東地區,牠們是真正「掃興」的動物。納氏鼠耳蝠會受到交配中的家蠅發出的特殊嗡鳴聲所吸引──這種個能讓牠們大吃一餐的策略。
其他種蝙蝠會聆聽別的蝙蝠來獲取食物位置的提示,牠們會被其他蝙蝠回音定位的聲波所吸引。
中南美洲的南兔唇蝠(Noctilio albiventris)會與其他兔唇蝠的「覓食嗡嗡聲」達成共鳴──這種嗡嗡聲是蝙蝠在逼近昆蟲時製造的高強度回音定位。這些回音定位,會將兔唇蝠引導到一大批暫時聚集在水面上的昆蟲,讓牠們省去覓食的力氣。
「真正有趣的是,」佩吉指出「蝙蝠也會竊聽其他種蝙蝠的發出回音定位的聲響。」
特拉維夫大學的動物學家約西.約沃(Yossi Yovel)並未參與該研究,他強調該研究「非常好又完整地重新檢視了這個領域」。
約沃也很欽佩這些科學家將蝙蝠的狩獵策略分成三大組:傾聽獵物動作、利用獵物的溝通方式,以及接收在附近狩獵的其他蝙蝠所發出的提示。
佩吉強調她的研究只是第一步而已。「蝙蝠是非常傑出的動物,擁有美妙的多樣性、高度的社交性、靈活的認知能力。」她說。
「我們才剛開始了解牠們多樣覓食策略的基本模式,還有牠們收集資訊來尋找獵物的方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