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24 筆相關資料
新發現的史前蝙蝠物種為飛行哺乳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並引發了對牠們如何發展出回聲定位能力的疑問。
整理:林郁宸(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嘉義縣阿里山鄉塔山及鹿林山是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環境,當地幾處隧道及洞穴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已成為蝙蝠良好棲所。為了解塔山及鹿林山地區的蝙蝠資源,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嘉義大學進行兩年的調查與監測,結果共發現20種蝙蝠、占臺灣本島33種蝙蝠物種的61%,其中更有八種臺灣特有種及三種特有亞種。
科學家正試著深入了解拉丁美洲人稱「插翅美洲豹」的罕見鬼偽吸血蝠。 貝里斯拉馬奈考古保護區(Lamanai archaeological site)──「是鬼偽吸血蝠!」維尼弗雷德.弗里克(Winifred Frick)的聲音從前方黑漆漆的小路上傳來。周遭雨林傳來螽斯唧唧聲響,潮溼夜色裡還透著吼猴的呼嘯。我追上在霧網(mist net,科學家會用這卷黑色的網來捕捉蝙蝠進行研究)旁的弗里克時,視線越過她肩膀看到的景象讓我澎拜不已 今年貝里斯蝙蝠調查中負責管理霧網的弗里克,不僅是非營利組織國際蝙蝠保育學會(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首席科學家,也是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菲律賓拉古納省的夜晚來臨後,戴著大燈和身穿防護服的研究人員忙著解開纏在網裡的蝙蝠。他們小心翼翼地將蝙蝠放在布袋中,帶回實驗室測量和記錄,並收集蝙蝠的唾液和糞便進行分析,最後再將牠們放回野外。 研究人員稱自己為「病毒獵人」。他們用這樣的方式研究數千隻蝙蝠,盼開發出病毒的模型,藉此避免COVID-19這類大規模流行病再次發生。目前COVID-19疫情已經讓近280萬人喪命。
蝙蝠媽媽如何從成千上萬隻同類中認出自己的寶寶呢?蝙蝠專家羅德里戈.麥德林(Rodrigo Medellín)推斷答案可能是「尿味」。
許多人對蝙蝠都抱著負面觀感,無論是吸血鬼電影和文學作品中關於牠們的恐怖描繪,或是牠們在現實世界中傳播病毒的潛力,蝙蝠的公眾形象實在糟糕透頂!但你知道嗎?撇開一些誤解與刻板印象,蝙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