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水滴魚從水中拿出來就像「把一團黏在一起的東西加熱,看著黏膠慢慢融開」。
水滴魚因為這張照片而爆紅,但牠們在水下的樣貌就像完全不同的魚。如果將牠們從深海帶到海面,牠們會遭受組織傷害。Photograph By Kerryn Parkinson/NORFANZ/Caters News via ZUMA Press
2013年,水滴魚由醜陋動物保護協會(Ugly Animal Preservation Society)票選為世界上最醜的動物,藉此讓不像大貓熊那麼可愛的動物也獲得一些關注。水滴魚正好符合條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數人只在一張熱門照片中見過牠。在那張照片中,牠看起來正在融化,而且已經死亡。
噢,命運是如此多變。今年3月,水滴魚在一項推廣生物多樣性的年度競賽中獲選為紐西蘭的年度之魚。
不過,我們都熟知且喜愛的爆紅水滴魚看起來其實與生活在深海時不太一樣。
後來稱為「水滴魚先生」(Mr. Blobby)的照片是在2003年的研究探查期間拍攝,這趟探查在澳洲和紐西蘭之間的太平洋進行拖網捕漁,那裡棲息著一些水滴魚。漁網捉到水滴魚先生和其他數千隻動物。
專攻魚類演化的明尼蘇達州聖克勞德州立大學生物科學教授馬修.戴維斯(Matthew Davis)說,科學家很難在寒冷的深海中研究動物,因為牠們有很多時間都生活在「從大陸棚延伸到深海」的棲地。
由於水滴魚棲息在很深的海域,所以牠們十分罕見,但牠們與大多數魚類並不一樣。
水滴魚沒有鱗片,卻有鬆弛的皮膚。這種皮膚加上海水壓力能讓水滴魚維持形狀。但如果離開海洋環境,牠們往往會解體。
水滴魚在水下擁有巨大的頭部和逐漸變窄的身體,就像蝌蚪一樣。Photograph By NOAA /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 SCIENCE PHOTO LIBRARY
水滴魚的真實樣貌
戴維斯說,許多底棲性魚類如果困在漁網中一段時間,然後從這麼深的海中拖上岸,牠們的皮膚就會遭受組織傷害。
水滴魚先生原本是在水下1012到1338公尺間游動。(在198公尺及更深的海中,沒有充足的明顯光線。)聖地牙哥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脊椎動物收藏管理人班.福雷博(Ben Frable)說,這麼深的海域十分寒冷,所以迅速將魚帶到水面就像「把一團黏在一起的東西加熱,看著黏膠慢慢融開」。
因此,水滴魚在原本棲息的自然環境中其實不像融化的冰淇淋。牠們在水下的形狀像是蝌蚪:前端很大,然後朝尾巴方向逐漸變窄。
福雷博說:「牠們身體的前半部幾乎演化成一顆大頭。」為了獲得食物,牠們會等待獵物游過或爬過自己身邊,然後「快速張開嘴製造吸力,大口吃下獵物,例如小魚或無脊椎動物」。
除了擁有取代鱗片的皮膚之外,牠們還有其他特別之處。
大多數硬骨魚都具有魚鰾這種單純充滿氣體的器官,以協助維持浮力。水滴魚跟鯊魚一樣都沒有魚鰾。為了彌補,牠們身上沒有某些沉重的結構,例如肌肉量、笨重的骨架及鱗片。
「牠們的骨化程度偏低。」福雷博說:「牠們沒有骨質程度很高的骨骼。」
這些調整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十分合理。牠們不需要肌肉來迅速行動,也不需要鱗片來獲得保護,因為牠們的自然掠食者不多。福雷博指出,水滴魚也擁有一種細胞外基質,這是一層主要由水構成的組織,可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結構和浮力,而且牠們往往很少移動以節省能量。
畢竟,在福雷博所謂的「地球上最大的棲地」,誰知道下一餐什麼時候會出現呢?
延伸閱讀:巨齒鯊可能比想像中「苗條」! / 罕見畫面:活跳跳的黑鮟鱇現身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