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們可能受到古代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所吸引,而一個新模型顯示,馴化的狼可能在短短8000年內就成為狗。
「誰是乖寶寶呢?」人類幾千年來一直用不同語言問著這個問題。我們會對幾乎所有可愛的動物都投以著迷的眼神、帶牠回家,並努力讓牠愛我們。然而,馴化不僅僅是我們強加於其他物種的影響,動物也能夠適應我們。
狗的馴化已經引發一些激烈討論。人類是否引進或挑選古代狼群中的溫馴個體做為自己的同伴?或者某些狼對人的容忍度較高,因而自行慢慢接近人類的食物殘渣呢?
在這場討論中,有一個重要問題是數學上的假設是否合理。做為以人類垃圾為食的食腐動物,狼是否有足夠時間演化出一個全新物種?從狼到狗的轉變是否能夠在我們認為這種變化出現的時間範圍內發生?
有一組新的數學模型在2月12日發表於《皇家學會學報: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iological Sciences),顯示這套數學假設確實合理。在適當條件下,狼可以在大約8000年內自行培育成狗。
人類引導演化的可能方式
人類已經與狗密切生活至少3萬年,是什麼因素導致桀敖不馴的狼轉變為瑟瑟發抖的吉娃娃?目前已有幾項假設。
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的理論生態學家艾力克斯.卡帕迪(Alex Capaldi)說:「有強力證據顯示,距今1萬5000年來,人擇在整個人類文化中持續發生。」換句話說,人類會刻意挑選狗的特質,而不是任由演化自行發展。
然而,沒人知道在更之前的1萬5000年發生什麼事。
人類可能在那段時期特別將狼培育成擁有更溫順的特質,目的或許是幫忙狩獵。
演化生物學家凱瑟琳.洛德(Kathryn Lord)任職於伍斯特的麻州大學陳氏醫學院,並未參與此研究,她說:「我不認為古代獵人會與掠食者一起合作,這些掠食者更有可能將獵人當作競爭對手,而不是任何類型的合作夥伴。」
或許古代人類做了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撿到一隻可愛的動物幼崽,然後帶回家。這項「幼犬收養」假說會產生一群受到隔離且比較溫馴的狼,牠們會與彼此交配,促使人擇迅速進展。
「自我馴化」論
不過,要是古代狼選擇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活呢?
由於受到垃圾的吸引,成功的食腐動物會比較溫馴,為了容易取得的食物而放棄攻擊性。這些與人類建立連結的狼會遠離其他狼群,與其他較為溫馴的狼交配繁殖,並在這段過程中獲得搖尾巴的特徵。
最後這項理論有時稱為「原始馴化」、「自擇」或「食腐動物」假說。由於《宇宙大探索》(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紀錄影集出了由尼爾.德葛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主持的重啟版,卡帕迪才注意到這項理論。在其中一集,身為天體物理學家的泰森坐在營火旁,將一塊老舊的骨頭丟給一頭狼,並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說明這項假說。
卡帕迪當時很驚訝。他一直以為是人類將狼塑造成狗。他說:「我想知道關於這個故事的不同觀點。」
他發現這個領域充滿爭議。有一項針對食腐動物假說的主要反對意見認為,如果狼只是以腐肉為食並在狼群中進行自擇,絕對會花費太長時間。
數學生態學家大衛.艾爾辛加(David Elzinga)任職於拉克羅斯的威斯康辛大學,他表示數學模型就能在這種地方派上用場。他說:「我認為數學模型還沒真正在這場討論中出現。」數學模型不是真實的古代狼或人類,而是做為現實世界的簡化,「我認為它們能提供很多貢獻」。
針對馴化狼群的交配行為建立模型
卡帕迪、艾爾辛加及他們的同事運用代理人基數學模型,研究以食腐為生的古代狼群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出現成種作用,也就是形成新的、獨立的狗種。
他們運行模型,檢視較溫馴的狼與其他較溫馴的狼交配的情況,以及這些狼沒有交配的情況。他們也檢視如果垃圾量維持恆定(這是一種描述小型穩定人類族群的方式),或如果垃圾量增加(顯示人類族群及其垃圾持續增長),成種作用能夠多快發生。他們將每個模型都運行1萬5000「年」。
在許多模型中,古代狼演化出早期狗種的機率是37%。
如果狼偏好與其他較溫馴的個體交配,牠們形成早期狗群的機率是74%。
如果較溫馴的狼與其他同樣較溫馴的個體交配,狗會在大約8000年內從狼獨立出來,而且這種變化會延續超過3400年,往往持續到模型設定的「時間」結束為止。無論人類食物的數量是否保持一致或增加,這些變化都會發生。不過,如果較溫馴的狼與較野性的狼交配,牠們永遠不會形成獨立物種。
並未參與此研究的普林斯頓大學演化學家布莉姬.馮霍特(Bridgett vonHoldt)說,較溫馴的狼與其他較溫馴的狼交配,或許是附近有哪些交配對象可供選擇的問題。
不過,馮霍特指出,雖然有人喜歡將這種狀況稱為「自我馴化」,但「比較能夠容忍人類的狼過著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的生活並從中獲益,這種現象〔其實〕是天擇的一部分」。她也指出,有一些基因能讓動物表現出「積極社交」的行為,而將擁有這種特質的狗加入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早期的狗界樣貌。
洛德說:「有些人認為,食腐動物假說會太慢才發揮作用。這篇論文提供剛好相反的證據。」
舊討論中的新線索
洛德表示,這不代表狼一定是透過食腐行為而自行演化為狗,「但這的確提供一些支持食腐動物假說的證據」。
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米耶.傑蒙普雷(Mietje Germonpré)表示,其他反對意見依然存在。
她說:「考古證據顯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人類為了保護他們儲藏的食物和垃圾,會阻止大型肉食動物進入他們的居住地。」因此,即使狼有許多時間形成與人類存在連結的狼群,但早期人類可能會將牠們趕走。
卡帕迪指出,研究結果也不代表食腐行為是狼變成狗的唯一方式。
人類或許在其中發揮作用,但狗也同樣如此。「有許多因素同時產生影響。」他說:「問題或許不是哪一個才是原因,而是哪一個才是影響較大的因素。」
但研究結果強調,馴化不僅僅是人類強加於其他生物的影響,而是一種雙向關係,物種雙方都朝彼此靠近,由此開啟一段新的最佳友誼。
延伸閱讀:焦慮的主人會養出焦慮的狗狗嗎? / 親人的狗狗或許源自古代愛與人類玩耍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