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Dec. 24 2024

向蝙蝠取經!人類能在太空旅行中冬眠嗎?

  • 科學家在近期研究中仔細檢驗了埃及果蝠的血液(圖為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亨利多立動物園的埃及果蝠)。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Photo Ark/NPL/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在近期研究中仔細檢驗了埃及果蝠的血液(圖為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亨利多立動物園的埃及果蝠)。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Photo Ark/NPL/Minden Pictures

  • 從地球到火星的旅程,大約要耗時21個月。 Illustration by NASA/JPL-Caltech

    從地球到火星的旅程,大約要耗時21個月。 Illustration by NASA/JPL-Caltech

1

前往火星需要21個月之久,過程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如何在漫長的太空之旅中確保人體的健康。冬眠會是這個問題的解方嗎?

科學家在近期研究中仔細檢驗了埃及果蝠的血液(圖為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亨利多立動物園的埃及果蝠)。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Photo Ark/NPL/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在近期研究中仔細檢驗了埃及果蝠的血液(圖為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亨利多立動物園的埃及果蝠)。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Photo Ark/NPL/Minden Pictures

美國航太總署(NASA)計劃在2030年以後將太空人送上火星,希望能讓人類在太空史上再度邁出一大步。然而,前往火星耗時約21個月,如此漫長的旅程困難重重,尤其是要在太空航行中確保太空人的健康。不過,一個曾被視為不可能實現的解決方案,現在卻開始獲得關注:冬眠。

冬季時,許多哺乳動物會進入一種蟄伏狀態,降低體溫並減緩新陳代謝和腦部活動,以節省能量。然而,人類無法冬眠,原因有幾個:我們的身體無法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儲存足夠脂肪,也無法在這麼低的能量和腦部活動狀態下運作,更無法承受體溫大幅下降帶來的影響。

考慮到棕熊等動物體型太大、研究不易,德國格來斯瓦德大學的動物學家傑拉德.科斯(Gerald Kerth)以蝙蝠為研究對象,試圖一探冬眠的奧祕。

科斯和研究同仁在最新實驗中發現,蝙蝠和人類的紅血球在低溫時的行為大相逕庭:明確而言,蝙蝠的紅血球會發生巨大變化,讓身體能充分運用氧氣,並在寒冷的環境下生存。

從地球到火星的旅程,大約要耗時21個月。 Illustration by NASA/JPL-Caltech

從地球到火星的旅程,大約要耗時21個月。 Illustration by NASA/JPL-Caltech

這篇論文最近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發表。「讓人體進入休眠狀態這個夢想,促使我們展開研究。」身為論文共同作者的科斯說。

「現在有了不可思議的新發現,我們希望能更深入了解。」

細胞的超能力

研究人員從格來斯瓦德大學實驗室附近的森林中,捕捉了35隻野生的褐山蝠(noctule bat),這種蝙蝠有成群集結冬眠的習性。科學家們在實驗室採集這些蝙蝠的血液之後,將牠們放回森林。同時,研究團隊也從鄰近的動物疾病研究中心弗里德里希勒夫勒研究院(Friedrich Loeffler Institute)取得埃及果蝠(Egyptian fruit bat)的血液,並向一間血庫取得人類的血液。

該研究的作者們取得了這三個物種的血液,共計有超過50萬個紅血球。

他們以專門的電腦軟體比較人類和蝙蝠的細胞,分析細胞在外力之下延伸及受到擠壓時的情況。

「據我所知,先前從來沒有人如此詳細地比較人類和蝙蝠的紅血球。」科斯說。

褐山蝠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非,冬季會休眠,最低可以在攝氏零下7度的低溫中生存。

研究團隊觀察了這三個物種的紅血球在三種溫度下的反應,分別是攝氏37度(約為人類和這兩種蝙蝠的核心體溫)、攝氏23度(一般室內溫度),以及攝氏10度(褐山蝠開始冬眠的氣溫)。

隨著溫度降低,兩種蝙蝠和人類的紅血球都變得更厚、更硬,不過蝙蝠紅血球的厚度變化比硬度更為明顯。溫度愈低,蝙蝠紅血球的​​厚度與硬度比率就愈大。相較之下,人類紅血球的厚度與硬度比率始終不變。

研究作者們推測,這些比較堅韌的細胞為蝙蝠帶來很大的優勢:經過這番改變,細胞可在低溫之下停留在肺部毛細血管和肌肉中更久,促進全身的氧氣吸收及分配。

科斯補充說,埃及果蝠或許仍保有祖先的細胞適應能力,雖然牠們已不再用於冬眠。

待解難題

如果科學家能夠將人類的紅血球細胞膜改造得像蝙蝠那樣,或許就能達到讓人類冬眠的目的。

在德國馬格德堡奧托.馮.格里克大學研究太空醫學的分子生物學家馬庫斯.克魯格(Marcus Krüger)未參與此項研究,他表示,人類休眠這個難題有如一張尚待完成的拼圖,而這項研究「補上了其中一片」。

「但許多重要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尤其是如何促使人體進入冬眠。我們能透過累積脂肪、剝奪食物或藥物輔助來達到這一點嗎?」

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有藥物能讓人體細胞在進入休眠狀態之前,用比硬度變化更大的幅度增厚。

當然,在人類能登上火星之前,還有許多困難尚待克服。太空旅行不免會遇到輻射暴露、身體和肌肉消耗,以及長期待在密閉空間等問題。更不用說補給物品的難題了:要運送人類在往返火星途中維持生命所需的食物和燃料,大約需要70架太空梭才夠。

即使如此,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的血液學家米凱爾.A.塞克雷斯(Mikkael A. Sekeres)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這項研究仍是非常吸引人的進展。

「這項研究對於人類是否能進入長時間的蟄伏狀態具有啟發意義──希望結果能比《異形》(Alien)電影系列中那些倒霉的太空人好一些!」塞克雷斯打趣地指出。

 

延伸閱讀:探祕蝙蝠演化史:迄今最早蝙蝠骨骸揭示5200萬年前的「古怪」故事 / 天賦滿滿!解密蝙蝠搜尋晚餐的超強「竊聽」技能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