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pr. 30 2024

你有內心獨白嗎?這其實透露了你的一些事喔

  • 你會跟自己說話嗎?心理學家說這可能比較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你的內在生命,而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揭開壓抑的情緒。所謂的內心獨白,也可以是克服憂鬱並改善社交互動的有用工具。PHOTOGRAPH BY MANUELA LOURENÇO

    你會跟自己說話嗎?心理學家說這可能比較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你的內在生命,而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揭開壓抑的情緒。所謂的內心獨白,也可以是克服憂鬱並改善社交互動的有用工具。PHOTOGRAPH BY MANUELA LOURENÇO

1

自我對話到底有多普遍?專家的看法有分歧,不過他們倒是一致同意:那是發現自我的珍貴工具。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我竟然在跟……我自己說話。敲擊鍵盤之際,我意識到自己正在對前一天晚上碰到的事情進行內心對話。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為什麼我要打斷正在進行的工作,跟自己閒聊某件看來似乎無足輕重的事呢?

如果你問自我對話專家這個問題──通俗的說法是「跟自己說話」、正式一點的用語則是「內心獨白」(inner monologue)──臨床回應之一可能是我並未迴避手邊的任務。相反、也更有意思的可能是,我正在透過更深入的個人內心對話,體驗跟真正的「我」的更親密接觸。

羅素.赫爾伯特(Russell Hurlburt)是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心理學家,他會說,我在內心對話中所使用的詞彙,可能代表著一種「原始的內在經驗」,將能夠在那個片刻帶著我來到「[我自己]意識的聚光燈下」。我其實是設置了一個用來發現自我的舞台──如果這是一場專業諮商的話。

AD

ads-parallax

「我認為人實在太有趣了,而且我認為人也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有趣。」赫爾伯特說,他稱自己為「內在經驗的研究者」。

『「告訴我你心裡想什麼好嗎?」可能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問題了。』他說。

對行為學家來說,內心對話可以揭露被壓抑的情緒,不管是好的、還是自己覺得不以為然的。可能是被一通電話擾亂一池春水,或是被什麼事件或遭遇所觸動。像是自我警告,「矮由,我聽起來好蠢喔!」或是自我肯定,「每次跟她一起做事的時候,我都覺得有被重視。」

毫不意外的,自我對話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產生了「響亮的」言論,因為大眾一直在針對內心獨白進行和自己的對話,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有。

我們針對這種令人好奇的自然現象請教了專家,還有為什麼你不一定會參與這種最親密的對話。雖說我們的專家對自我對話的普遍程度看法並不一致,但他們倒是全心贊同內在對話是發現自我的珍貴工具。

誰會跟自己說話?

跟自己說話一點也不稀奇。哈姆雷特就在一齣寫於四個世紀之前的戲劇中以獨白的形式說了七次。自我對話可以拿來開玩笑,但如果我們被抓到大聲自言自語,那就是社交禁忌了。

一直到1970年代,心理學家才開始認真地把自我對話當成一個研究領域看待,這是受到精神科醫師、也就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簡稱CBT)之父亞倫.貝克(Aaron Beck)的研究啟發。

經過幾十年、到了2009年,心理學家湯瑪斯.布林紹普(Thomas Brinthaupt)發表了一種工具,是現今仍用於測量患者自我對話的少數幾種分析工具之一。這項工具名為「自語量表」(Self-Talk Scale, 簡稱STS),是一份含有22個項目的問卷,旨在辨識出自我對話的頻率、並反映出內心絮語的四大類別:社交評估、自我批評、自我強化和自我管理。

STS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使用過,布林紹普說,現在他自稱是「人格心理學家」,在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和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人員合作,探索個人內在聲音所揭露之事對心理健康的深層意義。他的問卷提供了取得資料的方法、也保障了像思緒這樣短暫的研究主題的可信度。

他發現,一般來說,兒童和自己對話其實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內向的人比較可能自我對話。「只有兒童」(沒有手足的那些)會比較常跟自己說話,而且一路說到長大成人。有「看不見的朋友」的兒童也比較可能會跟自己說話。

而那些突然變得孤單一人或感到寂寞的人,也比較傾向於自我對話。儘管還需要研究,但布林紹普推測,在COVID-19疫情隔離期間,大眾開始更常對自己說話、也更常大聲說出來。

有強迫症患者跟自己說話的方式,會符合他們的病徵──不斷地一再重複。有報告說,使用美國手語的聾人或重聽的人也會用手語自我對話,布林紹特說。

同樣已經確認、但尚未進一步研究的,還有因為腦部損傷或中風而導致說話有困難的人,「有報告說他們會失去自我對話的感覺。」

 

所以,是不是真的每個人都有內心獨白?

不過,這種體驗是否僅限於這些類別的人、還是普遍存在,專家們仍有歧見。

布林紹普認為,自我對話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普遍活動,「我們會為了回應特定事件和社交環境中的刺激或想像的事件而跟自己說話,」他也補充說,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這種能力。」

赫爾伯特則是持相反看法。2020年,部落客萊恩.蘭登(Ryan Langdon)寫了一段話回應赫爾伯特關於自己研究的一則推文。蘭登的標題是「今天我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有內心獨白讓我今天全毀。」這則推文在一個月內獲得了超過100萬則回應,赫爾伯特說,稍後他也和蘭登見了面,並訪問了蘭登。

「大眾相信他們會跟自己說話,」赫爾伯特說,而「某些人真的偶爾會跟自己說話。但我這50多年來蒐集到的樣本中,可能只有差不多四分之一是真的會運用到文字或說話。」

與其說化為言詞,有些人其實是「看見」他們自己。赫爾伯特最令人難忘的病人之一,他稱她為「法蘭」的那位,就不會自我對話。她利用內在幻想想像出一段情感上的毀滅性對話──但被及時發現。她現在已經康復,當時她是在重播自己自殺的內在影片,非常詳盡地一步又一步。

自我對話的好處和缺點

布林紹普的內在絮語類別反應出了內在的主要關切。舉例來說,像是「社交評估」型的自我對話(「我真的不應該這樣打斷人家」)可能看似自我批評,但也有助於改善社交互動。公開演講者通常會為了「自我加強」和「自我管理」而在真正上場之前自我對話。

內心獨白也可以當作工具使用:那些利用熱門的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心理學家,會把自我對話當成治療方法,藉此反轉因為諸如憂鬱等症狀所引起的負面想法。對CBT從業人員而言,憂鬱症狀會因為批判性和負面的自我對話而變嚴重──但當我們給自己正面且支持性的訊息時,也可以減輕憂鬱症狀。

赫爾伯特對於把自我對話當成一種行為上的工具沒什麼興趣,而是將之視為和內在自我的直接連結,這是一場他從1971年就開始進行的發現之旅。赫爾伯特利用取樣方式,和一個由他設計且取得專利的穿戴式呼叫器,指示他的患者在呼叫器一響的時候就趕快大致記下自己在想什麼,希望能捕捉到純粹的想法。

對赫爾伯特來說,標準化調查和問卷是主觀的,會汙染原本應該很純粹的個人的反應。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事,」他說:「就必須有個方法能接觸到你的內在經驗,但是又不至於擾亂這個經驗。」

但如果你不認為自己有內心獨白,赫爾伯特說,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這個並不是身而為人的一部份,」他說:「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用字彙或語句來消化自己的人生。」

 

延伸閱讀:趴睡或仰睡,哪種姿勢比較好?本文告訴你一些已經破解的睡眠迷思 章魚會做夢嗎?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