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開始探索遙遠的太空,並逐漸邁向其它的星球,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微重力和輻射環境中,我們能否繼續進行品種的繁衍?
實際上,哺乳動物胎兒是否能夠在微重力中發育是科學家們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的問題。2009年,由山梨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若山照彥(Wakayama Teruhiko)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模擬微重力對胚胎發育有不利影響-卵子可以在微重力中受精,但受精卵的植入成功率較低,但受精過程還有很多不同的部分,所以團隊的最新努力集中在胚胎的早期發展,而不是受精或植入。
一項同樣由若山照彥帶領的新實驗首次在國際太空站的微重力環境中成功培育哺乳動物胚胎,這表示哺乳動物的胚胎至少在一開始能夠在太空存活。研究人員受精老鼠胚胎,發展到雙細胞階段,然後將它們冷凍,運送到國際太空站,由太空人在專為此目的而設計的特殊機器中解凍和培養。在四天的時間裡,太空人培養了這些胚胎,實驗結束時將它們保存在多聚甲醛中並送回地球,由後續的研究團隊進行分析。儘管太空中的存活率較低,但那些存活下來的胚胎發育正常,顯示重力對囊胚形成和初期的細胞分裂沒有顯著影響。
然而,這還不是太空中受孕的最終答案,本研究尚未考慮到太空中較高的游離輻射值,並且只到了囊胚階段為止,還無法確定在子宮內的發育是否會有不同結果。其他實驗也顯示在關鍵的胚胎發育階段,太空中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前庭器官的發展。再比如200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正常的胎兒肌肉骨骼發育需要地球上的重力負載。該文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旗下的《iScience》科學期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