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SARS-CoV-2變異株還沒有希臘文名稱,卻持續演化和傳播。
在這場疫情大流行的頭兩年,大眾每隔幾個月就會得知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變異株名稱,這些新興變異株也愈來愈擅長感染我們或造成重症。從Alpha到Mu,這十個有希臘文名稱的變異株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到了2021年11月,一種與之前的病毒變異株差異極大的變異株出現了,稱為Omicron。過去10個月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尚未為任何新變異株命名,由此產生一個問題:這種病毒停止演化了嗎?
在過去三個月內,每天至少有300名美國人死於COVID-19,而在9月時,美國每天都通報大約5萬個新的COVID-19感染病例──這一切的元兇都是Omicron的次世系:BA.2、BA.2.12.1、BA.4、BA.5。根據美國退休者協會公共政策研究所(AARP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和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斯克里普斯老人學中心(Scripps Gerontology Center)彙整的資料,自4月底開始,美國安養院住民的感染率已上升九倍,而到了8月,這個族群的死亡率幾乎升至四倍。英國往往是美國COVID-19疫情趨勢的預兆,根據ZOE COVID-19研究顯示,該國的有症狀感染數在8月27日達到今年最低之後,就持續穩步增加。ZOE COVID-19研究是一項以應用程式為基礎的計畫,患者會將自己的症狀輸入手機上的應用程式。雖然WHO還沒為這些近期出現的Omicron變異株冠上希臘字母的名稱,但專家擔憂這些變異株可能使新的追加疫苗和治療效果減弱,造成新一波的感染及死亡。
冠狀病毒不斷演化並獲得新突變;至今為止已經有超過200個新的Omicron次世系及其衍生的變異株。巴黎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病毒與免疫組組長奧利維耶.史瓦茲(Olivier Schwartz)說:「SARS-CoV-2的演化還沒結束。」
WHO新興傳染病協作中心主任瑪麗恩.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也參與了WHO尋找COVID-19大流行起源的任務,她說:「情況比之前好很多了。」但她警告,隨著秋冬兩季逐漸來臨,我們應該準備好面對下一波重大疫情。「馬拉松選手是不會在終點線前慢下腳步的。」
SARS-CoV-2變異株仍在演變
每當COVID-19致病病毒SARS-CoV-2在感染期間複製時,就可能出錯並稍微改變。這些改變稱為突變,會隨機發生,而且通常對病毒沒有影響或只有些微影響。如果相同的突變持續出現,並在無關聯的族群中傳播,就代表這種突變為病毒帶來優勢。接著,這些突變會在SARS-CoV-2的演化樹上生出新的分支。組成分支的病毒就稱為「變異株」。
在WHO領導COVID-19應變措施的流行病學家瑪麗亞.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說:「SARS-CoV-2傳播得愈廣,就愈有可能改變。」科學家也認為,類Omicron變異株可能在免疫系統功能不全的人身上演化,因為在這類人體內,病毒可以存活更久,同時獲得數十種新突變。
有些突變可能協助變異株更輕易傳播,或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其他突變則可能改變病毒外表,讓病毒能夠躲避先前感染或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而且更難被偵測到。這些突變也可能使已核准的療法失效。這種情況發生時,WHO就會將變異株標示為需留意變異株或高關注變異株。
2021年5月,WHO開始用希臘字母為需留意變異株和高關注變異株命名。「但WHO沒有為所有變異株命名。」WHO病毒演化技術顧問小組的組長阿努拉格.阿格拉沃爾(Anurag Agrawal)如此說道。該小組負責提出為變異株命名的建議。阿格拉沃爾解釋:「WHO只在擔心特定變異株會造成更多風險,需要採取新的公共衛生行動時,才會命名變異株。」
目前所有Omicron次世系都被視為高關注變異株,因為它們有相似的特徵:它們比先前的變異株更容易傳播,而且可以躲避先前產生的免疫力。但幸運的是,感染其中一個Omicron亞變異株後,仍然會大幅降低再度感染另一個Omicron亞變異株的風險。范科霍芙說,這些亞變異株導致的風險似乎也不像原始Omicron那麼大。
Omicron變異株顯示出飛躍的演化
Omicron在不到一年前出現,代表SARS-CoV-2的演化出現很大的轉變。自2021年11月起,全球超過半數的COVID-19感染,最有可能的病原都是以下五種Omicron亞變異株的其中一種:BA.1、BA.2、BA.3、BA.4、BA.5。由於Omicron能夠躲避先前變異株造成的免疫力,這使包括史瓦茲在內的科學家認為,Omicron甚至能單獨列為一種SARS-CoV-2血清型,亦即這種病毒與先前的變異株有很大差異,所以身體針對一種變異株製造的抗體無法充分抵禦另一種變異株。以流感病毒為例,它有三種血清型,分別是A型、B型、C型流行性感冒。
在過去數月內,Omicron BA.2已經衍生出一系列變異株,包括BA.2.75、BA.2.10.4、BJ.1、BS.1。在這些變異株中,有些會攜帶數十種新突變,它們與原始變異株BA.2有很大差異,所以科學家稱之為「第二代」變異株。第二代變異株代表了從先前的變異株世系發生大幅飛躍的演化,過程中沒有小型的過渡階段。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病毒學家湯瑪斯.皮考克(Thomas Peacock)說,在演化規模上,BA.2.75等新傳播的變異株與原始Omicron之間的差異,比Alpha、Beta、Gamma、Delta與初始病毒株之間的差異還大。皮考克說,與Omicron及其亞變異株相比,這些早期變異株的所有突變都顯得很輕微。
史瓦茲說:「有一種亞變異株可能讓我們感到擔憂,就是BA.2.75.2,它攜帶比BA.2.75更多的突變,而且似乎對抗體特別有抗性。」
雖然WHO還沒有用希臘字母為這些新變異株命名,但北京大學的免疫學家曹雲龍說:「斷言自2021年11月起沒有出現新的變異株,絕對是不恰當的說法。」
BA.5目前是許多國家的主要變異株,而BA.2.75是其餘國家的主要變異株。它們都能夠在已接種疫苗或曾感染病毒的患者體內躲避免疫系統,儘管現有疫苗可能依然有效。
庫普曼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病毒在繼續演化。」當病毒大量傳播加上後天免疫增強時,就預期會出現這種情況。她補充說:「所以我們確實預期會有躲避能力更好的變異株。」
關於將所有Omicron亞變異株集中在一起討論有多大用處,目前仍有爭議。雖然Omicron世系BA.1、BA.2、BA.5的親緣關係很接近,足以稱為Omicron,但有些科學家認為,新變異株非常特殊,應該有新的希臘字母名稱。
皮考克說:「其中有些新病毒在基因上與原始變異株的差異很大,所以我們還不確定繼續將它們視為Omicron到底有多大用處。」
WHO的專案小組不同意這個看法。「如果我們判斷任何變異株或亞變異株與Omicron的其他變異株或亞變異株有明顯差異,就會為它們取新名稱。」范科霍芙說:「但目前我們認為這些亞變異株都是Omicron,都是高關注變異株,也都需要各國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阿格拉沃爾說,因為沒有可靠的人類資料顯示,新的Omicron亞變異株比其他變異株更嚴重,所以他們提出的公衛建議維持不變。
范科霍芙說,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早期診斷、早期臨床照護、適當採取可用治療、接種疫苗,才能減少病毒傳播,並降低新變異株出現的機會。「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態度跟COVID-19共存,並採取簡單的措施來減少病毒傳播,例如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保持通風、清潔雙手,並在不舒服的時候留在家裡。」
延伸閱讀:因為COVID-19失去嗅覺了嗎?本文告訴你如何重新訓練你的大腦 / COVID-19會留在你體內多久?新的研究報告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