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ug. 16 2021

這場全球大流行會如何結束?

  • 一名醫護人員在德州休士頓一處免下車檢測站分發自我採樣COVID-19檢測套組。PHOTOGRAPH BY CALLAGHAN O'HARE,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一名醫護人員在德州休士頓一處免下車檢測站分發自我採樣COVID-19檢測套組。PHOTOGRAPH BY CALLAGHAN O'HARE,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1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許多因素,或許最關鍵的是這場危機的全球性質。

經過數個月鼓舞人心的趨勢線之後,全球COVID-19感染數在7月急遽增加,使眾人對全球大流行終結的希望變得渺茫。

隨著接種率上升,美國各地、歐洲部分地區、中東地區的冠狀病毒病例數在5月逐漸下降,促使社交與旅遊限制鬆綁,並帶來公司行號重新開業的浪潮。但至少在美國,這些慶祝都很短暫。到了7月,接種率沒有起色,高傳染性冠狀病毒變異株開始席捲,迫使衛生部門的官員再次推行配戴口罩的建議,並呼籲提高疫苗接種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3月11日宣布COVID-19進入全球大流行。經過艱辛又混亂的17個月,疲憊的人們開始猜想:這場全球大流行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AD

ads-parallax

「即使在科學界,你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緊急準備研究、評估與實務計畫的研究員瑞秋.皮爾奇-勒布(Rachael Piltch-Loeb)說:「全球大流行終結的意義並沒有定義。」

根據定義,疫情大流行是一種全球危機。皮爾奇-勒布說,將某些美國公共衛生舉措及介入措施取消「會讓民眾認為恐慌正在減弱」。那種亢奮使許多人看不到世界各地依然慘澹的實際狀況。

皮爾奇-勒布說:「直到這種〔病毒〕在全球受到控制或更多限制的時候,疫情才會結束。」這代表宣布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可能是一個遙遠的目標,需要的條件也因回答問題的人而異。

疾病去哪裡?

根據WHO的定義,當一種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傳播被控制在一處局部地區時,它就不再是全球大流行(pandemic,又稱全球流行病),而是流行病(epidemic)。如果COVID-19在全球持續處於WHO認定的「預期或正常程度」,該組織就會把這種疾病重新劃定為地方流行病(endemic)。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兼流行病學家薩阿德.奧莫(Saad Omer)說,到了那個階段,SARS-CoV-2會成為一種持續流傳的病毒,「它會變得不那麼嚴重,因為我們已經產生免疫力」。

在有紀錄的歷史上,只有兩種影響人類或其他動物的疾病已經被消滅:一種是天花,這是一種危及人類生命的疾病,會使身體長滿疼痛的水泡;另一種是牛瘟,這是一種會感染並殺死牛的病毒性疾病。在這兩個案例中,密集的全球疫苗接種行動終止了新的感染。牛瘟的最後一個確診病例是在2001年的肯亞檢測到的,而最後一個已知的天花病例則發生在1978年的英國。

約書亞.艾普斯坦(Joshua Epstein)是紐約大學全球公衛學院的流行病學教授,也是該大學代理人基模擬實驗室(Agent-Based Modeling Laboratory)的創始主任,他認為,消滅疾病非常罕見,所以這個詞應該從我們的疾病字典去掉。疾病「會退回動物保毒者身上,或是在低層次突變」。他說:「但它們通常不會從全球生物群落完全消失。」

過往全球大流行的大多數病因如今依然與我們同在。根據WHO的資料,在2010年至2015年之間,有超過3000人感染了導致淋巴腺鼠疫和肺炎性鼠疫的細菌。而1918年肆虐全球的流感大流行殺死了至少5000萬人,但那隻病毒最後轉變成致死性較低的變異株,後代則成為季節性流感的病毒株。

就跟1918年的流感一樣,SARS-CoV-2病毒也可能會繼續突變,而人類免疫系統最終會適應這種病毒,能在不打疫苗的情況下抵擋它──但在那之前,許多人會染病及死亡。奧莫說:「以吃力不討好的方式發展免疫力,並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解決方法。」

專家說,目前比較安全的辦法,是找到方法來減緩疾病的傳播及應對疫情的影響。舉例來說,如今害蟲防治和先進的衛生措施使鼠疫難以出現,而且任何新病例都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對於流感等其他疾病,疫苗也能發揮作用。目前可用的COVID-19疫苗非常安全又有效,這代表讓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就能更快終結這次全球大流行,死亡率也會比只有自然感染還低。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疫苗

WHO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兩週前重新設置了一項目標,就是在9月之前使每個國家至少10%的人口接種疫苗,而更高的目標則是在今年結束前達到40%的全球接種率,在2022年中期之前達到70%。

不過,到目前為止,只有28%的世界人口已經接受至少一劑的COVID-19疫苗。疫苗分配也依然很不平衡。歐盟將近四分之三符合資格的人口已經至少部分接種;美國12歲以上的民眾有68%已經接種。

然而,其他因為COVID-19失去很多人民的國家──包括印尼、印度及許多非洲國家──接種速度卻遠遠更慢。一部分原因是聯合國為了讓全世界接種疫苗而發起的計畫「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一直無法輕易為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爭取及運送疫苗。WHO於上週呼籲富裕國家在貧困國家能提供「加強針」(booster shot)給國內人口之前,先捐贈疫苗給這些國家。

即使在擁有足夠供應量的國家,接種速度也受到猶豫和錯誤資訊的影響。在美國,每日新接種率已經停滯,減緩到平均一天61萬5000劑,等於是從4月13日的疫苗接種高峰下降了82%。美國醫院充斥著病患,因為未接種地區的病例數增加了。

由於多了更多傳播及突變的機會,COVID-19已經發展出新的變異株,不僅傳染力更高,也更會躲避免疫機制。Delta是目前檢測到傳染力最高的變異株。這種變異株首先在印度發現,並在4月導致世界上最嚴重的病例驟增之一。最近Delta變異株在印尼造成了嚴重的疫情;抗體資料顯示,首都雅加達有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感染了。初步研究也顯示,Lambda變異株可能對某些疫苗具有抗性。

明尼蘇達大學的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麥克.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說,對抗一種迅速突變的病毒是很複雜的,「這代表有時我們會前進兩步後退一步」。

誰能說全球大流行結束了?

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說,我們還有一個選項:人民會早在任何政體宣布之前,就決定全球大流行已經結束。

這種事以前發生過:耶魯大學的醫學史與歷史教授娜奧米.羅傑斯(Naomi Rogers)說,1918年的流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盪時期來襲,而當這場戰爭結束時,人們「都想要擺脫那整個十年,擁抱新的未來」。儘管流感病毒還在美國人口之間傳播,但大眾依然進入了「咆哮的1920年代」(Roaring Twenties)。

如果社會試圖在科學之前搶先宣布全球大流行已經終結,我們就要接受嚴重的後果──包括死亡。過往的全球大流行常常出現這種現象。如今流感不再被視為全球大流行病,而是地方流行病;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估計,每年美國仍然有介於1萬2000到6萬1000人死於流感。

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科技評估研究所的決策科學家賈格普雷特.查特瓦爾(Jagpreet Chhatwal)說:「如果我們能把死亡數降到特定程度,並正常恢復我們的生活,那就可以說這場全球大流行已經『結束』了。」再次強調,疫苗有顯著的影響。美國的COVID-19死亡數已經在高接種率地區受到遏制。

皮爾奇-勒布說,關於這場全球大流行何時會在美國進入地方流行狀態,CDC可能會提供指引。無論全球宣布的疫情狀態如何,CDC的指引都會進而帶領大眾回到某種程度的正常生活。

「我們想要回到COVID-19之前的生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安德魯.阿茲曼(Andrew Azman)說:「人們不會等到WHO宣布全球大流行已經結束才這麼做的。」

 

延伸閱讀:研究顯示,疫苗不太可能會造成延遲性副作用 / 多虧mRNA疫苗,新型癌症療法可能就在不遠處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