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an. 17 2020

放毒方式大不同!如何區分動物的「毒」門絕技?

  • 一隻網斑河魨(Takifugu poecilonotus)鼓脹身體,作為一種防禦手段。這些魚被稱為河豚,在日本是一道珍饈──但必須先進行謹慎的準備工作。PHOTOGRAPH BY PAULIO DE OLIVEIRA, MINDEN PICTURES

    一隻網斑河魨(Takifugu poecilonotus)鼓脹身體,作為一種防禦手段。這些魚被稱為河豚,在日本是一道珍饈──但必須先進行謹慎的準備工作。PHOTOGRAPH BY PAULIO DE OLIVEIRA, MINDEN PICTURES

  •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蟲來取得毒素。PHOTOGRAPH BY ALBERT LLEAL,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蟲來取得毒素。PHOTOGRAPH BY ALBERT LLEAL,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 科莫多龍咬傷獵物後,能夠在毒液發作時跟蹤獵物幾公里,並利用牠們的敏銳嗅覺對準獵物屍體前進。PHOTOGRAPH BY STEPHEN ALVAREZ,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科莫多龍咬傷獵物後,能夠在毒液發作時跟蹤獵物幾公里,並利用牠們的敏銳嗅覺對準獵物屍體前進。PHOTOGRAPH BY STEPHEN ALVAREZ,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 懶猴(例如這隻孟加拉懶猴,攝於柬埔寨的吳哥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上臂底下的腺體會分泌毒液。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懶猴(例如這隻孟加拉懶猴,攝於柬埔寨的吳哥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上臂底下的腺體會分泌毒液。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1

蛇、蜘蛛與其他有毒動物施放化學武器的方式容易造成混淆,以下是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一隻網斑河魨(Takifugu poecilonotus)鼓脹身體,作為一種防禦手段。這些魚被稱為河豚,在日本是一道珍饈──但必須先進行謹慎的準備工作。PHOTOGRAPH BY PAULIO DE OLIVEIRA, MINDEN PICTURES

一隻網斑河魨(Takifugu poecilonotus)鼓脹身體,作為一種防禦手段。這些魚被稱為河豚,在日本是一道珍饈──但必須先進行謹慎的準備工作。PHOTOGRAPH BY PAULIO DE OLIVEIRA, MINDEN PICTURES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條未知物種的蛇,你可能會猜測牠是「被動帶毒」(poisonous)還是「創傷放毒」(venomous)──或者這兩種特性到底有無差別。事實上,「被動帶毒」與「創傷放毒」是很獨特的概念,描述了動物運用牠們的化學武器的特殊方式。

創傷放毒與被動帶毒動物都會使用毒素──這類有毒物質靠小劑量就能造成重大且有害的生理性影響──以自我防衛或制服獵物。                                                        

AD

ads-parallax

但創傷放毒性動物(例如黃蜂)會藉由傷害別的動物施放有毒混合物,並通常是利用尖牙、螫刺或棘刺等。相反地,被動帶毒性動物則通常是透過皮膚,在另一隻動物觸碰或吞食牠們時,被動地施放分泌物(比如毒蛙)。

收集你的毒

田納西州南方復臨大學的生物學家大衛.尼爾森(David Nelsen)說,被動帶毒性物種只會防禦性地運用牠們的毒素,以避免遭到掠食者吞食。這就是為什麼毒素會繞過消化系統,透過傷口直接進入體內。

舉例來說,被動帶毒性動物被掠食者吞食時,這些毒素會快速散布到掠食者全身,依據毒素類型與劑量而造成暫時性症狀或死亡。以河豚為例,牠們特別致命,因為牠們的皮膚與內臟有一種比氰化物還毒的神經毒素。

許多被動帶毒性動物不會自行製造防禦性毒素,而是從牠們生活的環境中慢慢收集毒素。比如說,河豚會從一種海洋細菌獲取河豚毒素。帝王蝶在毛蟲階段會吃有毒的乳草植物,這使成蝶嚐起來帶有苦味。

懶猴(例如這隻孟加拉懶猴,攝於柬埔寨的吳哥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上臂底下的腺體會分泌毒液。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懶猴(例如這隻孟加拉懶猴,攝於柬埔寨的吳哥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上臂底下的腺體會分泌毒液。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警戒色也大量出現在被動帶毒性野生動物身上,特別是中南美洲體色鮮豔的原生毒蛙。

「毒蛙帶有一種混合多樣物質的神經毒性生物鹼,效果從只是難吃到恐怖致命。」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演化生物學家蕾貝卡.塔文(Rebecca Tarvin)說。

地球上最毒的動物之一是哥倫比亞的金色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牠們會收集箭毒蛙毒素(batrachotoxin)──可能來自牠們吃的小甲蟲──並由皮膚上的腺體分泌毒素。一隻金色箭毒蛙就能製造足夠毒素來殺死數個人。

類似的產毒甲蟲也被認為會提供毒素給黑頭林鵙鶲(Pitohui dichrous)的被動帶毒性羽毛,這種鳥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生種。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蟲來取得毒素。PHOTOGRAPH BY ALBERT LLEAL,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蟲來取得毒素。PHOTOGRAPH BY ALBERT LLEAL,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咬傷與刺傷

因為創傷放毒性毒素通常是由使用它們的動物所製造,所以這些動物的身體構造也更複雜,而且「必須被更直接地將毒施放進入另一個生物體內,繞過消化系統,」尼爾森說。

許多創傷放毒性動物常用的方法是帶毒的咬傷。舉例來說,蜘蛛和蛇會透過中空的尖牙注入毒素,使獵物的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停止運作。

自然已經演化出其他巧妙的策略。有些蜥蜴──包括體型龐大的科莫多龍──似乎具有獨特的創傷放毒性唾液。溝齒鼩(一種類似鼩鼱的加勒比地區的稀有哺乳類)也會造成創傷放毒性咬傷。芋螺則利用一種變形的牙齒作為創傷放毒性的魚叉,以便捕捉小型獵物,但牠們也能注入足夠毒素來殺死體型更加龐大的動物。

其他創傷放毒性動物會利用螫刺或棘刺來注入毒素,例如石頭魚的背鰭棘刺裡帶有會引起極大痛苦的毒液,又或者是會使用頭上的小棘刺進行有毒的「頭錘」攻擊的格林胄蛙(Corythomantis greeningi)。

更古怪的是懶猴(屬名為Nycticebus)的毒液系統,牠們是東南亞的夜行性靈長類。懶猴的上臂底下有製造毒素的腺體,然後懶猴會將毒素舔入口中,受到威脅時就咬傷對方並施放毒素。

科莫多龍咬傷獵物後,能夠在毒液發作時跟蹤獵物幾公里,並利用牠們的敏銳嗅覺對準獵物屍體前進。PHOTOGRAPH BY STEPHEN ALVAREZ,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科莫多龍咬傷獵物後,能夠在毒液發作時跟蹤獵物幾公里,並利用牠們的敏銳嗅覺對準獵物屍體前進。PHOTOGRAPH BY STEPHEN ALVAREZ,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靈長類生物學家安娜.奈卡里斯(Anna Nekaris)說,唾液與毒素的混合物似乎會讓被咬傷的動物出現劇烈免疫反應。她說:「以人類來說,劇烈免疫反應的表現是過敏性休克、極度疼痛,或組織壞死。」

還有第三類?

在被動帶毒與創傷放毒這兩種類別之間,或許還有第三種施放毒素的類型:無創傷放毒(toxungen)。無創傷放毒性動物不會以尖牙或螫刺注入毒素,但牠們也不會等到被觸碰或吞食時才施放毒素:牠們會投擲或噴灑毒素到攻擊牠們的對象身上。投彈甲蟲會從腹部噴出刺激性苯醌,而火蠑螈則會從腺體噴出射程超過30公分的毒素。

然後還有臭鼬。

「大多數人從沒把臭鼬屁當成有毒物質,」尼爾森說:「但臉上被臭鼬屁噴到的狗貓可能出現一陣猛烈的打噴嚏、嘔吐、暫時失明,牠們的紅血球甚至會遭到損害。」

以上皆是

在罕見的案例中,有些物種可以同時是創傷放毒與被動帶毒性動物。

以噴液眼鏡蛇為例,由於於牠們尖牙裡的細孔,牠們不僅會咬傷攻擊者,還會噴出引起痛苦又致盲的毒液到攻擊者的眼睛與臉上。這讓牠們也被歸類為無創傷放毒性動物。

一些東南亞的頸槽蛇會造成創傷放毒性咬傷,也會吃被動帶毒性蟾蜍,讓牠們偷走這些兩生類的毒素,然後在頸部腺體分泌毒素。

因此,對於「這條蛇是被動帶毒還是創傷放毒?」這個問題,有時候答案可能其實是:兩者皆是。

延伸閱讀:箭毒蛙為什麼不會毒死自己呢?發現指甲大小的新種箭毒蛙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