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穿過幾條產業道路後,溪州農民鍾兩福帶領我們來到一處友善耕作稻田旁,他指了指產業道路兩旁的大片農地說:「這些都是我的田地。」他如常地赤腳走在窄窄的土堤田梗上,一邊巡視、一邊說道:「這片稻田都沒有噴農藥,沒有化學污染的米吃起來比較健康啦!」他蹲下來抓起一叢稻田內的雜草,紅色的福壽螺卵塊頑固地附著在上面,他笑說「自己就是在養福壽螺」,使用自然農法,想辦法跟福壽螺和平共處,誘使它們轉而去幫忙吃田內雜草而少傷害稻田生長。
鍾兩福赤腳走在土堤田梗上,巡視他以自然農法友善環境耕作的稻田,由於不施化學農藥,雜草與稻田交雜而生,看來有種野生農地的樸拙感。友善環境耕作乃農耕過程符合環境友善、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之耕作方式,可說是從慣行農法轉型至有機農法的過渡方式。(攝影:林韋言)
友善環境耕作 水田濕地復育計畫
鍾兩福是彰化「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合作的契農。對他而言,有機農業或友善耕作環境不是新東西,只是「恢復古早的方式來種田而已」。所以,他的稻田不像很多施行慣行農法的稻田般整齊、幼嫩、除草務盡,作物參差生長還穿雜了許多雜草,稻的莖葉看來較為強軔,有種野生農地的樸拙感。
「溪州尚水友善農產」資深員工紀心韻表示,溪洲尚水幾位夥伴有感於農藥傷害土地,在溪州鼓勵以生態方式來種稻,並以高於市價的契作方式,向農民保價收購稻米,但農民必須以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環境耕作農法,取代過去的慣行農法,透過農民共學合作、集體產銷,降低個別轉作的門檻以利農村產業發展,目前大約與十幾位契農合作。推動的過程中,常會因為與許多在地施行慣行農法的老農「理念不合」而遭到挫折,因為老農們認為農地就是他們的門面,如果田裡發現有雜草,表示田主人都不除草、很懶惰,就會排斥自然農法。所以她很佩服鍾兩福大哥,在十幾年前就已經自主性施行自然農法。
除了友善農作,水田濕地復育也是溪州尚水努力推廣的方向。為了能夠實際了解農民施行友善農法和水田生態復育情況,溪州尚水員工也在「純園」農地內實驗試種,現在生態池常看到中華鱉、土虱出沒,還有奇力魚,每一年特生的調查,蜻蜓的種類也持續變多,鳥類也常出現在樹林,猛禽有鳳頭蒼鷹,田裡面常常有彩鷸。這塊區域也是一個生態復育基地,從高空俯瞰,除了宛如幾何圖形組成的綠色稻田之外,還有一區一區不同樹齡的樹林錯落在稻田之間,展現生機盎然的大地風情畫。無疑地,這片土地也是食農教育的理想戶外教室,從「純園」周邊農田道路經過,偶爾可以巧遇農友耕牛整地,或是在園區內辦學的「基石華德福」師生們走在田邊堤岸戶外教學的情景。
「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計畫專員、同時也是成功旅社農用書店店長巫宛萍,以及現任溪州尚水農產股份公司負責人蔡麗月、大庄村村長陳元振等人,都曾經參與溪州母親之河莿仔埤圳護水抗爭自救運動,後來更都成為友善耕作環境的夥伴及推手。
巫宛萍表示,一輩子都在種田的農民願意轉做友善耕作就很令人感動了,未來協會將持續協同溪州尚水的夥伴推動產地遊程食農教育、水田濕地復育、耕牛米友善環境耕作餐廳,吸引更多人投入及認同友善環境耕作,讓農人的勞動獲得合理的尊重及報酬,讓生態再度豐富回來。
原本為溪州尚水契農之一的陳元振村長,上任後致力推動老人食堂。「大庄公益食堂是溪州唯一的老人食堂,所吃的米很多都是捐來的溪州尚水米。」陳元振說。
目前溪州尚水在推動「捐米伴老」活動,呼籲年輕人返鄉就業,讓更多長輩得到應有的關懷。此外,也開展「幼兒園在地食材計畫」,讓在地小朋友在學校營養午餐裡就能吃到隔壁鄰居阿伯阿姆、阿叔阿姨種的健康農產。
蔡麗月相信,目前溪州尚水所做的是非常有價值、造福環境和民眾健康的事,重拾古早人耕作的智慧,未來將研發更多元的尚水米產品,將溪州的好米好人好環境推廣出去。
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鐵牛逐漸取代耕牛在農村的身影,耕牛文化也從人們日常生活中漸漸消失。受到新竹水牛學校創辦人李春信影響的七年級生高一鑫,從外地來到彰化縣溪州鄉投入自然農法友善耕作,並曾經在「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工作。目前他養了4頭耕牛,其中一頭耕牛「拉拉」是他在農村整地耕作的好夥伴,他希望能夠重拾用牛耕田的農業方式及文化價值,也跟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合作,帶著拉拉走入溪州鄉的小學,讓孩子能夠認識及接觸耕牛文化。(攝影:林韋言)
位於溪州地方信仰中心開天宮前的大庄公益食堂,老人共餐所食用的米飯很多都是溪州尚水捐米。目前溪州尚水在推動「捐米伴老」活動,呼籲年輕人返鄉就業,讓更多長輩得到應有的關懷。此外,也開展「幼兒園在地食材計畫」,讓在地小朋友在學校營養午餐裡就能吃到隔壁鄰居阿伯阿姆、阿叔阿姨種的健康農產。(攝影:林韋言)
有機農業促進法 臺灣有機島的里程碑
「無論是水、土、空氣,都是大家共同的財產,如果不重視,就會遺禍子孫,我們要有危機意識,支持有機農業及友善環境耕作,就是支持自己的健康!健康和生命是無價的!」擁有豐富農業改革及行政資歷的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說。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土地及河川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人們逐漸意識到環保及食安問題的重要性,如何從源頭確保食品健康、讓土地永續發展、產銷平衡等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政策。2019年5月正式施行的「有機農業促進法」,可說是推動臺灣有機農業和友善環境耕作的里程碑,內容兼顧產業發展、產品管理及我國與他國雙邊有機同等性互認等國際貿易事務,胡忠一相信,這將有助於引領我國有機農產品同步強化內外銷,朝有機國家的目標前進。
不過,胡忠一署長認為,光是政府做是不夠的,還要民間和全民一起參與才更有力量!所幸,隨著國人的環保和食安意識增加,已有越來越多原本採取慣行農法噴灑農藥、化肥及除草劑的農人,轉而投入有機農業或是友善環境耕作的行列。截至2019年8月底,國內已有3,702位農戶通過有機驗證、35家通過友善耕作推廣團體審認,合計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1萬2,652公頃,已達全國耕地面積佔比1.6%。
有機農業新趨勢 多樣少量地產地銷
致力推廣新北市三芝社區友善環境耕作的林義峰老師表示,在農業機械、有機肥料、農業資材及教育技術上,農糧署的協助對社區幫助很大,得以順利推展農村簡易污水生態淨化、復育水梯田及自然生態、成立農夫學堂、有機產業多樣化等,社區內的農夫市集更是成為熱門的假日休閒去處。「政府對我們的幫助已經很多,再來就是我們農民自己要努力了。」他說。
屏東縣貞心有機農場是同時擁有有機驗證和綠色保育標章的有機園地。農場主人楊淑貞是菸農之女,曾在創世基金會工作。幾年前,她有感於食安問題,決定投入有機農業之路,幾年下來,在先生的協助下,把家中原本荒廢的農地打造成生機盎然的有機農場。
農場主要產品為有機檸檬及香檬,其他還複種了雜糧(甘藷)、短期葉菜(蔥)、瓜葉(冬瓜、南瓜)、大漿果(香蕉、木瓜)、咖啡等。楊淑貞自製有機酵素液肥來補充地力及養份,也減少病蟲害發生。果園內還養了雞、鴨、鵝吃草,大為解決有機種植因不施農藥常需要「除草」的問題。只見她巡視園區一圈回來,就可以揀幾顆蛋、帶幾把菜、筐一籃水果,儼然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尤其當她食用自家種的有機檸檬及香檬時,那微帶嗆的酸甜滋味,讓她不禁自豪地說:「我怎麼這麼會種,好吃!」
為了不受鄰田慣行農法的污染,楊淑貞在農場周邊種植喬木綠籬,並圍起黑網隔離鄰田,她還會自願幫鄰田拔草,杜絕鄰田使用農藥的機會。由於農場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也吸引青蛙、螢火蟲等生物進駐。她說,雖然投入有機農業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所得卻不高,但是「賺到的是良心、健康與快樂」,所以她樂在其中。
像貞心有機農場這樣的經營方式,與胡忠一署長所提到的日本因應高齡化農業多樣、少量兼顧生態的做法相符,畢竟許多老農體力不及年輕人,可以大面積機器耕作,少量多樣可以收穫不同季節的農產、活化休耕地,老人家也能活動筋骨,若再配合當地超市、農民市場及宅配等銷售平台,地產地消不只減少食物里程及碳足跡,更可以有效解決產銷失衡問題,讓農產品新鮮上餐桌。
貞心有機農場主人楊淑貞在先生的協助之下,開心地採集自己種植的有機檸檬。楊淑貞自製有機酵素液肥來補充地力及養份,也減少病蟲害發生。檸檬的營養價值、美味及附產品加工運用,頗受國人喜愛,不過有機檸檬果樹的生育時間較長,種植不易,常遭椿象、天牛等病蟲危害,其種植難度較短期作物為高,所耗費的人力、資材成本也較慣行農法高,但楊淑貞認同健康、無毒的有機農業理念,樂在其中(攝影:林韋言)
楊淑貞在貞心有機農場內養了雞和鴨來吃草、吃蟲,可說是她農務上的好幫手,經常看到這群鴨子軍團抬頭挺胸、隊形整齊地「出巡」逗趣畫面。鴨子是許多施行自然農法種作者的好夥伴,農民利用鴨子好動及雜食的天性,除去田間福壽螺、害蟲及雜草等。(攝影:林韋言)
感謝農友付出 食農教育全民運動
由於有機農業和友善環境耕作都是「厚時、厚工、厚成本」,要如何鼓勵農友改變態度投入有機和友善種植、引導消費者接受有機和友善農產品,就是農委會、農糧署所面臨的課題。
胡忠一提到,目前有機農業促進方案除了提供產銷輔導、獎勵補貼、科技研發與人才培育、有機教育推廣等外,也規定學校午餐、軍隊團膳擴大採用在地有機食材,並協助友善農產品的產銷整合平台,在全國各地設置有機農夫市集、超市賣場設置有機專櫃(區),並輔導建立有機農場電子商店等,方便消費者識別與採購。
「對於那些願意投入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的人,我們都要心存感恩,感謝他們的付出。」胡忠一希望透過「有機農業與食農教育」活動,針對「從小到大」不同年齡層,使其瞭解正確飲食及有機理念,從校園帶入家庭,培養有機消費新興族群,從生活中落實有機農業的價值觀。
農業是一場馬拉松,透過食農教育,將有機農業和友善環境耕作的價值觀植入人們的心中,回餽給人們的除了身體健康,還有永續的土地家園及未來。
在彰化縣溪州鄉「純園」內辦學的「基石華德福」師生們,以在地環境作為戶外教學,溪州自然生態農田是小朋友上食農教育的理想處所。溪州鄉在「溪州尚水友善農產」的推動下,成為友善環境耕作及水田復育生態基地,溪州當地的「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會推出產地遊程食農教育,透過體驗的過程,讓民眾可經由與食物、飲食工作者、動植物、農民、自然環境等的互動,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攝影:林韋言)
→ 自然平衡,農業永續
(農委會特別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