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禮部落海拔1200公尺,是西魯凱族最古老、最高也最遠的部落,也是八八風災之後屏東縣霧臺鄉唯一沒有被放棄的百年老部落。這處祕境遠眺海拔2424公尺的大母母山與2287公尺的麻留賀山,空氣純淨,視野遼闊,不時可見大冠鷲盤旋,近期還有人看見熊鷹抓著山羌飛過。放置在這裡的蜂箱(左下),擁有的就算不是全臺第一、應該也是全屏東第一的純淨環境了吧。(攝影:陳郁文)
林下生機
臺灣有61%的森林覆蓋率,其中80%為公有地。1991年,因為一連串呼籲保護森林的運動,政府宣布禁伐全臺一級天然林,臺灣的森林管理自此邁入另一個階段,積極推動全民造林,鼓勵民眾參與。
但樹木生長需時甚長,造林地的輪伐期往往以數十年為單位。全臺雖號稱有十萬林農,但私有地少,又不像日本有穩定的林業經營模式,可持續穩定獲利,根據2015年農林漁牧的普查結果,臺灣林農平均年收入只有11.5萬,也使得部分林地出現濫植果樹、茶樹,違規或超限利用等現象。
為重振林業、兼顧森林永續,並改善林農收入、振興山村,農委會林務局在2016年設立了「林下經濟小組」,結合林試所、水保局、農糧署、各區農改場及農試所,希望能找出適合在林下經營的森林副產物,增加林農及山村居民的收入。
林下經濟小組列出的經營原則,包括不影響林木生長、維持森林植被、不施化學肥料及農藥。另外再根據不影響水土保持、需具有經濟價值與市場需求等原則,篩選出段木香菇、石斛、臺灣金線連、紅豆杉、青剛櫟松露及林下養蜂等項目,委託林試所進行試驗評估。
歷經三年研究,林務局於今年4/29正式鬆綁林下經濟法規,將臺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與段木香菇及木耳列為林下經濟第一期開放經營的項目。
林下經濟有三寶
臺灣金線連是臺灣持有原生蘭科植物,曾廣泛分布於海拔500-1700公尺的原始林,早就是大眾熟知的養生食品。無論是鮮採熬雞湯、烘乾泡茶都很受歡迎。價格好時每臺斤甚至高達數千元。近年來因組織培養技術的突破,加上野生族群已不易找到,大都為人工溫室栽植。段木香菇則是回歸最早的香菇栽種形式,直接在段木上接種菌種,置於適當的林下環境讓香菇慢慢走菌、出菇。林下養蜂則是不追蜜,將蜂箱直接放置於無農藥與汙染的天然森林環境中。
古秀慧採著10個月來由這片造林地負責照顧的臺灣金線連。過去幾個月幾乎天天大雨,但這片昔日梯田排水良好,金線連長得肥碩粗壯。(攝影:陳郁文)
臺灣金線連葉片肥厚、上有明顯的金色條紋,彷彿相連的金線,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生光,故名「金線連」。剛採收的金線連鬚根細密,沾附許多泥土,必須經過兩三道清洗程序才能烘乾加工。(攝影:陳郁文)
林下經濟育成基地
為推動這項政策,屏東科技大學接受林務局常年經費支持推動社區林業發展,並從去年至今已開辦五梯次「林下經濟-森林養蜂基礎實務班」,共有155名來自臺灣各地的學員受訓,段木香菇訓練班也已進行一梯次,有系統地將研究成果傳遞出去。8月28日,屏科大正式為校內的「森林養蜂暨段木香菇場」人才培訓基地揭牌,養蜂場就設在校園苗圃內,供學生學習養蜂技術;段木香菇場則設於屏科大達仁林場,方便就近請教當地經驗豐富的菇農。
屏科大何以能在短短四個月內推動這麼多教學梯次、成立培訓基地,並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事,而是跟段木香菇走菌一樣,是默默深耕部落、推動社區林業多年累積的成果。
屏科大森林系的陳美惠老師早從2002年就開始協助墾丁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2008年時屏東縣長曹啟鴻力邀陳老師前往霧臺鄉,協助山村重振經濟。但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重創山區,各部落被迫遷往山下。阿禮部落的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不願放棄百年舊部落,風災過後即返回阿禮,設法重建,陳美惠也在屏東縣政府與林務局的支持下,從社區林業的角度出發,設法協助返回部落的族人自給自足。
陳美惠以符合里山精神的原則,尋覓適合山村的林業與農業模式,以山區的農牧用地進行各種原生作物的栽植,協助族人創立了社區林業品牌「大武森雞」。去年與包泰德夫婦合作種植臺灣金線連,找了幾個不同地點試種。歷經爛根、徒長等狀況,延請屏科大的栽種專家同事上山「診療」,總算找出最適合的林下環境,在今年9月中迎來了第一次的收成,採收後即送往屏科大的實習GMP工廠進行產品研發。
陳美惠(左二)開心展示第一次收成的臺灣金線連,這是近一年來產官學三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接下去這批臺灣金線連將成為研發材料,探索林下經濟的市場。林啟弘技士(右二)事先規劃好處理程序,而大三的辛祖佑(左一)、碩二的廖瑞雲(右一)則參與了最耗時的徒手清洗作業。(攝影:陳郁文)
阿禮部落採收的臺灣金線連,當日下午便直接送進屏科大以GMP標準打造的食品實習工廠。負責模擬食品GMP生產線的林啟弘技士準備先將這批材料烘乾,再測試各種配方組成,研發專屬阿禮的金線連產品。(攝影:陳郁文)
特色產物與在地精神的結合
但陳美惠想做的遠非只是找出最適合的生長環境跟栽培方式,還希望了解林下栽種是否能比溫室栽培種出更強健、有效成分含量更高的植株,因此第一次的收成也將有部分送往林試所進行分析。
下一步則是以霧臺周邊的原生植株進行組織培養育苗,取代現有的中部組培苗品系。畢竟「生長在這一帶山區的金線連,才是最適合這裡環境、也是真正的在地物種,最能代表這個地方。」再接下來,就是更深入研究過去山村栽種的其他作物,希望能推薦給林下經濟研究小組,成為未來推薦的林下作物。最終的理想是找出栽植、加工、產品與銷售的最佳模式,並將這套經驗傳承給其他地區與部落。
在部落養菇、養蜂、種金線連是一級產業,若能直接在地加工、包裝,並結合生態旅遊,成為部落特色伴手禮,便可直接躍升為六級產業,還可為想返鄉的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這個想法,剛好和蜂神養蜂場的王智聰不謀而合。
南投林間蜜境
王智聰與林業試驗所蓮華池分所合作森林養蜂計畫已經好幾年了。剛開始是因為進行大果油茶授粉實驗而在試驗林區放置蜂箱,也測試森林養蜂的可行性。蓮華池分所主任許原瑞指出,分所經營的森林已通過FSC認證,是純淨無農藥無汙染的環境,每個地區、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樹木開花,能產出風味獨特的蜂蜜。但王智聰也指出,林下養蜂最大的挑戰在於中華大黃蜂與蜂蟹蟎危害,更需要適當的管理跟照顧。
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林下養蜂模式,是根據各地植物推出特色蜂蜜,如中部的樟櫟群叢蜜、南部的紅柴蜜、北部的紅淡比蜜等等,再結合各地的森林產物,成為原創商品組合,而且一定要走訪當地才買得到。他笑著說「要人進得來、貨才出得去,而且一定要親自來才買得到。」不走大規模普及化、廣設經銷點的路線,而是在地經營,找出每一個社區的特色產品,開發出如「魚池三寶:森林蜜、金線連、段木香菇禮盒」之類的限量伴手禮,讓大家在走訪森林療癒基地的同時,也能帶回豐富的森林風味。年輕人有了返鄉工作的機會,更能以家鄉為榮。他也希望政府單位能協助產銷履歷的認證與管控,不要讓假蜜混充打壞了森林蜜的形象與市場。他同時也是屏科大森林養蜂實務班的講師,毫不藏私地將蓮華池養蜂的經驗傳承給有志從事林下養蜂的學員。
放置在林試所蓮華池分所這片印度栲試驗林下方的蜂箱,按照蜜蜂的生命週期,每一個星期都需要檢視照顧。王智聰說,林下養蜂在碰到森林中開花的植物較少的季節時,若不餵食,蜂群就會劣化,蜜蜂數量減少,這是他對照實驗後的結果,證實了林下養蜂並非放著就有源源不絕的蜂蜜可以採收。他則是選擇在開花淡季時不採蜜,為蜜蜂留下存糧。(攝影:陳郁文)
青農返家之路
美惠老師的學生,因長期協助部落而捨不得離開,進而成立公司,協助部落養蜂、栽植森林農作、發展生態旅遊,也帶領更多有興趣參與森林經營的學弟妹進入嶄新的林業經營體系,找到了自己的未來。而霧臺山上的百年老部落阿禮,也開始有年輕一輩族人陸續返回,希望能恢復祖先與山林相處的智慧與傳統。但他們總有些擔心,期望能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林下經濟的開放,讓部落族人多了一條可走的路。如此看來,林下經濟不但是一條創新的路,也是回家的路。
今年剛升大三的劉世康已經嫻熟許多養蜂技術,正為放置在阿禮部落的蜂箱進行蜂蟹蟎防治工作。為避免汙染蜂蜜,他們使用天然有機的草酸,加熱至氣化後噴灑蜂箱。追求效率的蜂農或許會以其他毒性較強的農藥除蜂蟹蟎,不但可能殘留毒性,也會讓蜂蜜染上令人不悅的味道。(攝影:陳郁文)
→ 自然平衡,農業永續
(農委會特別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