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石虎保育的新聞幾乎總是與「路殺」緊密相連,觸目驚心的照片一次次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然而,路殺真的是石虎危機的全貌嗎?
「石虎面臨的路殺問題其實只是個案」,研究石虎已超過 20 年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教授陳貞志指出,幼體的高死亡率才是真正削弱石虎族群的重要原因,「石虎很會生,但幼體的存活率非常低,很多無法活過兩歲,這背後牽涉到各種因素。」其中,自由活動的犬貓所帶來的病原傳播與棲地競爭,是石虎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病原蔓延:自由犬貓的病毒如何吞噬石虎族群
日治時代,石虎的棲地曾遍布全臺,然而自 1960 年代起逐漸消失,這與大量外來犬貓的引入密不可分。由於當時的檢疫法規並不完善,犬貓攜帶的多種病原體隨之進入臺灣,這些病原成為石虎幼體死亡的主因之一。石虎、犬、貓同屬食肉目,病原易於不同物種間傳播,導致石虎族群染病甚至死亡。根據陳貞志教授的研究,在 17 隻路殺石虎中,有 14 隻感染了食肉目動物小病毒,感染率高達 82.4%。
「感染小病毒的石虎常出現腸道黏膜發炎壞死的症狀,這不僅削弱了牠們的體能,還降低了應對威脅的反應力,進而增加了遭遇路殺或天敵攻擊的風險。」陳貞志教授說道。研究團隊進行的病理切片分析也發現,感染小病毒的石虎個體腸道黏膜發炎壞死、淋巴球降低,這些都是典型的小病毒感染徵兆。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感染小病毒的石虎遭遇路殺的風險比未感染的個體高出 25 倍。
目前在石虎身上發現的小病毒包含 2A 型犬小病毒、2B 型犬小病毒、2C 型犬小病毒以及貓小病毒。研究團隊將石虎體內的病毒與犬貓進行基因比對,結果顯示,這些病原與犬貓的病毒完全一致,證實病毒不斷在犬、貓、石虎間互相傳播。由於石虎的族群密度低,個體間接觸機會少,因此主要的病原傳播來源應是高密度的自由活動犬貓。研究團隊對犬貓進行小病毒篩檢,發現 90% 的犬貓呈現陽性,進一步支持犬貓作為病原宿主的假說。
棲地破碎與犬隻威脅:雙重壓力下的石虎困境
棲地破碎化也是導致小病毒傳染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石虎主要生活在淺山地區,以獵捕小型脊椎動物為主,活動範圍涵蓋次生林、長草地、農田、河床,甚至是人類聚落附近。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原始森林,鄰近農田、聚落的地區因為有豐富的鼠類獵物,反而更受石虎青睞。然而,這些地區也正是流浪犬貓頻繁出沒的場所。
在石虎棲地的邊緣,自動相機經常拍攝到犬隻的蹤跡,尤其是在石虎與人類活動的交界區域。野狗是石虎在淺山地區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石虎是該地區的頂級掠食者,但當面對群體行動的犬隻時,牠們顯得力不從心。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計,自 2019 年以來,每年都有石虎因犬隻攻擊而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例,截至 2023 年 8 月,因犬隻攻擊而死亡的石虎已達 21 隻,另有 4 隻疑似因犬隻攻擊死亡。
「犬隻常會對石虎發動攻擊,尤其當牠們成群活動時,石虎無法有效應對這些威脅。」陳貞志教授解釋道。犬隻作為體型較大的掠食者,當牠們成群結隊行動時,甚至能攻擊成年石虎。這種威脅不僅導致直接死亡,還使石虎無法有效利用其棲地,因為牠們必須時刻避開犬隻的活動範圍,這進一步壓縮了其生存空間。
犬隻的威脅不僅來自於牠們的體型和數量,還在於牠們的行為方式。野狗和放養的家犬往往以群體形式活動,使得牠們在與石虎的競爭中佔據優勢。石虎是孤獨的掠食者,習慣單獨行動,而犬隻的群體行動讓牠們更有效地占領領地,排擠石虎的生存空間。即便石虎善於爬樹,但在面對犬隻強大的咬合力和群體合作的策略下,石虎仍處於絕對劣勢。
犬隻數量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在於管理政策的失靈。許多鄉村地區的家犬處於半放養狀態,且缺乏有效的節育措施,導致犬隻族群不斷擴大。此外,人為餵食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犬隻的繁衍。研究人員在監測中發現,犬隻出沒頻率高的地區往往伴隨著餵食痕跡,尤其是在河濱和河道周圍。這些地區空曠、人流稀少,成為餵食者的理想場所,而這些固定的食物來源則進一步推動了犬隻族群的增長。
「我們發現最多餵食點的地方就是河道,狗的族群量在這些地方也最多。」陳貞志教授指出。這些狗並非因為飢餓而獵捕石虎,而是出於本能的娛樂性獵捕。在有充足食物來源的情況下,犬群更容易形成,這對石虎的生存形成巨大挑戰。這些犬隻在飽食後,往往會將剩餘的精力用於獵捕石虎或其他野生動物,這種「娛樂性獵捕」進一步增加了石虎的生存壓力。
TNVR 政策困局:犬貓管理與石虎保育的拉鋸戰
2015 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公告禁止餵食遊蕩動物,認為餵食行為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生態,這一政策卻遭到部分動保人士的批評,認為不顧流浪動物的生存權利。這反映出臺灣在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保育上的矛盾與分歧。目前,流浪動物的管理由農業部動物保護司負責,而野生動物保育則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掌管,這種分工缺乏協調,導致我們無法有效應對犬貓帶來的生態威脅。
2017 年,臺灣公立收容所推行了「零撲殺」政策,並採取「TNVR(誘捕 trap、絕育 neuter、注射疫苗 vaccinate、放回原地 return)」的方式來管理流浪動物。TNVR 是一種國際上常見的流浪動物管理方法,通過對犬貓進行誘捕、絕育、注射疫苗後放回原地,以減少繁殖並控制疾病傳播。
然而,臺灣在 TNVR 政策的執行上仍存在不足。首先,由於資源有限,流浪動物的全面誘捕與處理面臨挑戰,無法達到全覆蓋的效果,導致部分犬貓未能接受絕育或疫苗注射,繼續在野外繁殖並成為病原宿主。其次,TNVR 的執行需要民眾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但在一些地區,居民對流浪動物的同情心使得這些動物難以被有效誘捕,以及許多犬貓放養、甚至棄養的問題,增加了政策推行的阻力。
「要保護石虎,我們必須先從犬貓的源頭管理入手。」陳貞志教授強調,自由活動犬貓的健康管理應先行建立免疫緩衝帶,防止小病毒的傳播,這可通過口服疫苗或注射疫苗來實現。此外,節育手術等族群控制措施也應同時進行,以降低犬貓數量。政府和民眾也應加強對犬貓的管理,如飼養登記、活動控制及傳染病預防注射等,避免新個體進入自由活動犬貓族群,進而減少病原傳播的機會。
自由活動犬貓雖不像家養犬貓完全依賴人類餵養,但其分布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特別是在農村和郊區地帶,這些地區往往是石虎和犬貓的活動交集點。為了有效保護石虎,根本的方法還是停止餵食,減少犬貓對石虎生態的威脅。
石虎是臺灣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物種,但其面臨的多重威脅使保育工作充滿挑戰。要真正保護石虎,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保育策略,不僅限於減少路殺,更應正視自由活動犬貓所帶來的多重威脅,並從政策、社會行動到棲地管理多方面著手。唯有透過科學研究和社會行動的雙管齊下,才能讓石虎在臺灣的土地上持續生存與繁衍。
資料來源
- 採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陳貞志教授
本文轉載自《科技大觀園》,一個由科技部建置的科普數位整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