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鋸鰩原本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海域,但牠們的棲息範圍在十年內已經縮小約60%。
在澳洲北領地的卡卡杜國家公園,一隻鋸鰩在河底休息。Photograph by Yves Lefevre, Biosphoto/Minden Pictures
澳洲,墨爾本——2024 年 9 月,一支由原住民保育巡查員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抵達位於澳洲北領地熱帶稀樹草原上的一處水塘,這是一片逐漸消失的綠洲。他們知道,時間已所剩無幾。
乾季的強烈陽光代表潭水會不斷蒸發,讓幼年鋸鰩在幾天內擱淺。死水潭邊緣有脫水的鋸鰩屍骸,牠們已經在逐漸消退的水中死亡。
團隊成員用手和網具捕捉到幼年鋸鰩後,包括彼得.凱恩(Peter Kyne)在內的科學家記錄了每隻幼魚的性別,並在牠們的皮膚下植入微晶片;巡查員則持續潑水,保持牠們濕潤。團隊花了兩天時間,將19隻獲救的幼魚裝進水缸,開車運送到距離不遠的達利河(Daly River),並將牠們放入混濁的河水深處。
凱恩在北領地首府達爾文的查爾斯達爾文大學擔任保育生物學家。他說,誰也不知道有多少幼魚能存活下來,但至少牠們現在有倖存的機會。面積為134萬7830平方公里的北領地以內陸荒野而聞名,也就是一片由達利河等幾條主要河川縱橫交錯的偏遠沙漠。
「毫無疑問的是,如果我們不伸出援手,這些動物一定會死。」凱恩說:「即使只有寥寥幾隻活到成年,對於這種極危物種也相當重要。」
2024年9月,一名馬拉克馬拉克族(Malak Malak)巡查員和兩名肯必族(Kenbi)巡查員抓著一隻鋸鰩。Photograph by Thor Jensen
普通鋸鰩(Pristis pristis,又名大齒鋸鰩)是一種大型澳洲魟魚,吻部呈鏈鋸狀,擁有可切開魚類和甲殼類的鋒利牙齒。這種體長6.4公尺的魟魚很長壽,生命週期分為淡水和海水兩個階段,雌魚每年平均會在北領地河流中產下七隻幼魚。幼年鋸鰩會在淡水生活大約十年才成熟,然後返回海洋。
普通鋸鰩原本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海域,由於棲地流失和過度捕撈,牠們的棲息範圍已在大約2000年至2010年間縮小約60%。其他四種鋸鰩也屬於極危物種,牠們的分布範圍有高達80%已經消失。
馬拉克馬拉克族(Malak Malak)巡查員來自當地的原住民社區,他們是達利河中段周邊土地的傳統領主。這些巡查員從2012年開始與大學科學家合作,在偏遠的氾濫平原巡邏及重新安置鋸鰩。自此之後,這支團隊已經將115隻鋸鰩重新安置到達利河。
從一開始就參與救援行動的馬拉克馬拉克族資深巡查員亞倫.葛林(Aaron Green)說:「我知道我們正在幫忙提高牠們的野外數量並協助牠們持續生存,使其他人也能見到牠們,這讓我感到很高興。我希望能在野外見到成年個體,而不是在水族館。」
冒險一試
11月的傾盆大雨會使北領地的河流溢入氾濫平原,因而擴大鋸鰩和其他海洋生物的覓食地。河水在7月消退時,會透過較小的河道流回主河。許多鋸鰩能夠成功返回河流,但有些鋸鰩滯留在氾濫平原。
凱恩說:「河水氾濫時,牠們自然而然會移到氾濫平原,因為那裡有大量食物。那是最適合牠們生活的地方,但也需要碰運氣。如果水窪乾掉時,鋸鰩還留在那裡就完蛋了。」
鋸鰩的分布範圍在上一世紀驟減,對於這種動物而言,每隻個體都很重要,救援工作也因此展開。
然而,這項工作並不容易。達利河不僅是當地最大的河流,河中也有許多危險的灣鱷和公牛鯊。巡查員的車可能在崎嶇且長滿灌木的小路上陷入泥濘,乾季期間的高溫也可能令人難以忍受。
北方土地委員會(Northern Land Council)代表居住在北領地北端的原住民。該委員會雇用來自14個原住民社區的巡查員小組,以便管理土地並與澳洲政府當局合作。
在這些管理土地的巡查員中,有七人屬於馬拉克馬拉克族,他們來自沿著河川四散分布且位於達爾文以南大約三小時車程的三座小鎮。儘管約有500人生活在該地區,但諾維尤納米尤(Nauiyu Nambiyu)是最大的社區,約有350名居民。巡查員的總部設於此處,他們的巡邏範圍將近3萬351公頃。
巡查員的職責會隨季節而改變,但他們通常會巡邏河流來監測捕魚活動、繁殖及野放控制雜草的昆蟲、幫助警方救援擱淺的漁民和乘船的人,並注意是否有擱淺的幼年鋸鰩製造出明顯水花。
水上生活
馬拉克馬拉克族巡查員非常了解氾濫平原,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在這片河鄉生活,沿著河川上下游的社區四處移動及捕魚。
葛林說:「對於原住民而言,氾濫平原就像超級市場。那裡到處都是食物,你只需要知道自己要找什麼就行。」他補充說,馬拉克馬拉克族不會吃鋸鰩,因為他們將其視為文化上非常重要的動物。
隨著乾季逐漸加劇,巡查員會在水塘附近紮營來監測鋸鰩,並在適當時機聯絡凱恩,以便安排救援任務。今年他們邀請來自肯必族(Kenbi)和布古族(Bulgul)社區的巡查員,目的是了解巡查員小組能夠如何在河流其他區域進行救援行動。
目前為止,這種合作關係已經提供寶貴的鋸鰩遺傳學資料,包括一項新揭露的真相:北領地的每個河系都棲息著不同的鋸鰩族群。凱恩計畫要結合降雨和救援行動的資料,藉此更了解幼年鋸鰩在氾濫平原上擱淺的原因,這能協助預測牠們需要救援的時間。
澳洲鯊魚與魟魚組織(Sharks and Rays Australia)的創辦人兼首席科學家芭芭拉.維林格(Barbara Wueringer)說,關於鋸鰩,「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她並未參與鋸鰩救援行動,但她研究全部四種澳洲原生鋸鰩。
維林格支持這些救援工作,她說:「因為有非常高的棲地忠誠度,所以如果你把一條河的魚捕光,牠們就需要很長時間或幾乎不可能恢復族群數量。」
成年鋸鰩到海中之後,由於牠們的獨特吻部長有倒刺,所以很容易被漁網纏繞。大多數時候,商業漁民捕到鋸鰩是出於意外,但有些漁民會刻意捕捉鋸鰩,目的是取得巨大魚鰭和鋸狀吻部,這些部位是頗具價值的戰利品。
在澳洲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18個國家,捕捉鋸鰩是非法的,但在東非、中南美洲、東南亞的部分地區,這種行為依然合法。
新威脅出現
對於北領地的鋸鰩,如今還有一項新的問題:棉花栽培。
根據一項2022年由澳洲非政府組織聯盟「領地河川:持續流動」(Territory Rivers: Keep ‘Em Flowing)委託的報告,工業化種植站已經在北領地陸續出現,有些種植站的面積是倫敦的兩倍,而且未來幾年內可能會開闢種植超過4萬8563公頃的棉花農場。
平均而言,每0.4公頃的棉花需要將近兩座奧運規格游泳池的水。社區倡議團體「環境中心NT」(Environment Centre NT)的執行主任克絲蒂.豪伊(Kirsty Howey)說,為了滿足這項需求,農民正在努力從達利河及周邊氾濫平原抽取農業用水。
「近年來,將北領地變成南亞糧倉的計畫進展很快。」豪伊說:「為了滿足這項新產業,我們正在見證土地開墾迅速加快的過程。」
澳洲主要科學機構CSIRO的研究已經確認,這項產業將會透過改變河流水位、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汙染下游生態系,對環境造成顯著影響。
澳洲氣候變遷、能源、環境暨水資源部的發言人在一份提供給《國家地理》的聲明中表示,水資源管理是由各州和各領地負責,且該部正在與北領地政府合作,以決定近期的土地開墾是否合法。
與此同時,沿著河流分布的原住民社區一直仰賴河川獲得食物及交通,他們擔憂棉花產業會對這些社區以及由河流維繫的野生生物(包括鋸鰩)造成負面影響。
「奪走河川不僅會影響我們國家。」葛林說:「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動物也會來到這裡,例如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的鳥。如果牠們飛到這裡,卻發現河水完全消失,會發生什麼事呢?」
延伸閱讀:鴯鶓戰爭:澳洲向鴯鶓宣戰的離奇經過 / 在印度的河流裡,農漁民用愛守護稀有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