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如果要選擇一個植物類群來研究,你會怎麼選呢?現正攻讀中興大學森林所博士班的張之毅,無論爬山或走訪離島,總有薊屬植物的影子相伴,彷彿召喚他為其身世作傳。雖然研究過程不斷被薊屬植物的葉片刺得大叫,仍不負眾望,陸續發表「塔塔加薊」及「臺灣薊」,為臺灣菊科植物增添多樣性,自此張之毅與薊屬植物成了等號關係。
上山走海總有薊屬植物 花開燦爛深印腦海
張之毅很早就開始認植物,從認樹起步,很快就記住樹種,接著他開始認草本植物。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如果要選擇一個植物類群來研究,你會怎麼選呢?現正攻讀中興大學森林所博士班的張之毅,無論爬山或走訪離島,總有薊屬植物的影子相伴,彷彿召喚他為其身世作傳。雖然研究過程不斷被薊屬植物的葉片刺得大叫,仍不負眾望,陸續發表「塔塔加薊」及「臺灣薊」,為臺灣菊科植物增添多樣性,自此張之毅與薊屬植物成了等號關係。
張之毅很早就開始認植物,從認樹起步,很快就記住樹種,接著他開始認草本植物。
大學時期他做了錦葵科植物分類的專題,並確認分類是自己想做的研究。碩班選擇研究對象時,他決定從平常爬高山、走離島這些喜愛的野外環境,著手找尋合適的研究植物,此時薊屬植物浮現他腦海──雖然在這些環境中,還有其他植物類屬,唯獨薊屬令他印象深刻。他說薊屬植物雖然葉子刺得讓人退避三舍,但花開美如煙火,他將這種對比形容為「反差」的魅力,並為此型態傾心。
在菊科這個大家庭,薊屬植物種類屬於中型規模,全球已知約250種。鄰近國家中,中國有46種、日本64種,臺灣11種。然而,過去的研究中,包含標本館的標本數量皆偏少,還有一些分類上的問題待解。他由此走進研究薊屬植物之路。
臺灣薊屬植物最早的紀錄啟於1888年佛畢(F. B. Forbes)和漢斯禮(W. B. Hemsley)採集的小薊(Cirsium japonicum),歷經日治時期、《臺灣植物誌》陸續紀錄發表新種;到了近代,張之毅再替其添兩新種,為臺灣薊屬植物釐清種類、數量和族群關係,有如作傳。
西部海邊的南國小薊。攝影:廖靜蕙
臺灣的薊屬植物分布在高山和海濱,尤其高山特有率很高,張之毅說,在某個山脈之間就有可能「種化」一個種類。這點從臺灣高山的薊屬植物都是特有種可見一斑,從它們身上,依稀可見植物種化在臺灣的歷史。
不過,薊屬植物原本從海邊到高山都有分佈蹤跡,卻因土地利用型態改變,而形成斷裂分布。由於也是民間常利用的養生食補,低海拔的薊屬植物除了棲地斷裂,人為採集也加重了族群壓力。儘管在荒野間仍可見殘存下來的華薊、南國小薊、白花小薊,其中華薊因族群數量太少了,而名列紅皮書國家級「極度瀕絕」物種。
薊屬植物中,分布於低海拔的華薊,由於族群稀少,入列紅皮書名單的極度瀕絕物種。攝影:張之毅
千元鈔上原以為是玉山薊的植物,2019年正式發表為為臺灣新特有種「塔塔加薊」(Cirsium tatakaense Y.H.Tseng&C.Y.Chang),停頓83年的薊屬植物研究再度活絡;兩年後,在執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長期調查雪山植物物候中,再度釐清過去被誤認為細川氏薊的物種為新種,於今年正式發表為臺灣薊(Cirsium taiwanense Y.H.Tseng & Chih Y.Chang)。
臺灣薊的種小名除了象徵孕育這個特有種的土地,也銘印著發表者對父親的思念。張之毅父親名「台員」,音近似臺灣,不但培養張之毅對森林的喜愛,也是最支持他植物研究的人;然而父親3年前去世,終究未能見證他第一次發表新種。
張之毅說,從小父親就帶著他們四處遊賞,而他父親總是循著地圖發掘,不論是知名景點或是荒涼的林道都留下足跡,他形容,「去過的地方在臺灣地圖上已能畫出如秋行軍蟲分布般的地點了。」這種模式也養成他探索臺灣的方法。
張之毅在父親的引導下,養成爬山探索自然的喜好,影響他走向野外的研究傾向。圖片來源:張之毅提供
薊屬植物不開花時,看起來都很像,光靠植株不易辨識,尤其是三種小薊;分布海拔最高的紫花阿里山薊,常與阿里山薊混生,也難以分辨;張之毅建議,可依據發現地點來判斷,增加正確性。雖然這些都難不倒他,但薊屬葉片太刺,採集與壓標本時,不時傳來慘叫,居然才是最難為。
11種臺灣薊屬植物中,他首推紫花阿里山薊,「在嚴苛的環境中,竟能開出如此美麗的花,十分獨特。」其次是塔塔加薊,因他意外地打開薊屬植物知名度;第三則是瀕絕的華薊,棲地僅存傳統墓仔埔,在先祖庇佑下殘存,纖弱的身影更顯楚楚可憐。
在艱困環境開出美麗的花朵,紫花阿里山薊讓張之毅驚喜不已。攝影:張之毅
張之毅說,日治時代全島低海拔都能看到薊屬植物,全島分布但相當零星;近年來人口增加及開發,形成分布上的斷裂,過去低海拔常見的華薊,也因族群稀少,入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受脅物種。
「薊屬植物在棲地內很容易生長,擴散的情況也不錯,即使是華薊,在生育地內數量仍多到隨處可見。」張之毅舉例,澎湖望安海邊與禾本科共生的草生環境中,4月其他植被還未長出來前,長苞小薊已一片繁榮,白色的花開滿地;它的生長週期從冬天到早春,到了7月可能就不見了。此時,長苞小薊處於休眠狀態、根留地底,等待來年綻放。
早春海邊的長苞小薊。攝影:張之毅
位於墾丁、接近旭海的草原,不但是大型反芻性的動物牛、羊、梅花鹿放牧之地,也是島薊的生育地。由於牛、鹿喜歡吃薊屬植物,也會踐踏薊屬植物,而影響島薊生存;所幸,在林投樹的庇護下,林緣下的小薊得以成長,形成令人莞爾特殊的景觀。話說如此,牛羊鹿的存在也保存了草生地,這對不太能適應林下環境的薊屬植物相當重要。
張之毅觀察墾丁一帶人為採集島薊的現象相當嚴重,挖掘的痕跡、減少的族群令人憂心,顯示可能有人收購;幸好有墾丁國家公園,保存了園區內族群。
墾丁受林投庇護的島薊。攝影:張之毅
高山上的薊屬植物也喜歡開闊的溪溝。張之毅提及,高山薊屬植物較大的威脅是暖化,雖曾嘗試將高山植物種到低海拔,卻難以度過夏日、成活率極低;全球暖化就可能帶來類似的效應。
臺灣再發現薊屬植物新種的機會有限,但未來若發表新種,他希望種小名能紀念已故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植物分類大師彭鏡毅。彭鏡毅雖研究後期轉向秋海棠科/屬分類,不過之前研究菊科,收集了大量的菊科植物資料。
張之毅踏入菊科薊屬研究時,曾向彭鏡毅商借相關資料,彭鏡毅二話不說、馬上答應,並同意所有資料都可使用;樂於分享的態度,讓張之毅銘記在心;張之毅不但和友人扛了好幾公斤的書回家,也學習到彭鏡毅整理資料的態度,受其影響極深。他期待未來也能如彭鏡毅,成為提攜後進的人。
除了已發表的塔塔加薊、臺灣薊兩個新種,張之毅還發表了新記錄種「長苞小薊」、新歸化種「翼薊」,以及同為菊科的「陀螺紫菀」、錦葵科捕魚木屬的「椴葉捕魚木」。他優異的表現,也於去年6月獲得第二屆「彭鏡毅博士紀念獎」的肯定。
對張之毅而言,對薊屬的感情就像愛一個人,認識越多投入越多關注;因為他的梳理,臺灣薊屬植物也有了報信人,我們得以知道薊屬植物是否安好。
一張圖說明薊屬植物
張之毅以2019年發表的「長苞小薊」組圖,說明薊屬植物形態特徵。首先,葉子很刺幾乎是最重要的特徵;此外,花朵形態屬於菊科植物的頭狀花序(由上百朵小花聚集的平臺);仔細觀察薊屬植物的小花,就會發現全都是管狀花。
另一種菊科頭狀花序常見的小花則為舌狀花,花冠像舌頭一樣,可以一瓣一瓣取下,向日葵即為一例。
果實是瘦果,並由萼片變形而成冠毛,隨風飄散,藉以散布種子。
註釋
臺灣薊屬植物分類現況 (2021.11.6整理)
1. Cirsium ferum Kitam. 鱗毛薊*
2. Cirsium lineare (Thunb.) Sch. Bip. 華薊
3. Cirsium kawakamii Hayata 玉山薊*
4. Cirsium tatakaense Y. H. Tseng & C. Y. Chang 塔塔加薊*
5. Cirsium brevicaule A. Gray 島薊
6. Cirsium morii Hayata 森氏薊*
7. Cirsium arisanense 阿里山薊
Cirsium arisanense Kitam. f. arisanense 阿里山薊
Cirsium arisanense Kitam. f. purpurescens Kitam. 紫花阿里山薊*
8. Cirsium hosokawae Kitam. var. hosokawae 細川氏薊*
9 Cirsium taiwanense Y. H. Tseng & C. Y. Chang 臺灣薊*
10. Cirsium suzukii Kitam. 鈴木氏薊*
11. Cirsium japonicum 小薊
Cirsium japonicum DC. var. australe Kitam. 南國小薊
Cirsium japonicum DC. var. fukienense Kitam. 長苞小薊
Cirsium japonicum DC. var. takaoense Kitam. 白花小薊
歸化植物
Cirsium vulgare (Savi) Tenore 翼薊
*為特有種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