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實驗顯示,非法藥物可能會對淡水野生動物造成鮮為人知──卻災難性的影響。
新研究發現,流入河川中的微量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與其他非法藥物可能會導致魚類上癮。
最近一項實驗室研究發現,當褐鱒(brown trout, 一種在東歐河流中非常常見的魚類)暴露在如汙水處理廠下游那樣,含有一定甲基安非他命濃度的環境中時,會展現出上癮和戒斷的跡象,例如活動力減緩。在野外,對甲基安非他命上癮的魚類可能在繁殖和尋找食物方面有困難。
「我很驚訝,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者可能在無意中讓周遭生態系中的魚類上癮。」布拉格捷克生命科學大學(Czech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的行為生態學家沛維爾.霍爾基(Pavel Horký)在電郵中寫道。
「對甲基安非他命(一種人造興奮劑)上癮,被視為全球最重大的健康威脅之一。」霍爾基說。一部份是因為它可導致情緒波動、妄想症、心率和血壓上升,甚至是死亡。在COVID-19流行期間和前幾年,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率在美國和歐洲皆飆升:根據一份2021年1月的研究,2011-2018年間,美國甲基安非他命服用過量致死的案例,在所有人種和族群中皆有增加。
當人體把甲基安非他命代謝掉後,它會藉由糞便和尿液排出。汙水處理廠只能去除汙水中許多(但不是全部)的汙染物質,所以最終的放流水仍可對河川造成各種汙染。
《實驗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在7月6日刊登了霍爾基的研究。他說,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汙水中的許多人造化合物,例如古柯鹼、海洛因、抗憂鬱劑和避孕藥,都在危害生態系,尤其是魚類。舉例來說,褐鱒是許多掠食者的重要食物,所以若牠們在行為或數量上有變動,便很可能會反映到食物鏈上層。
鱒魚的外溢效應
為了這項研究,霍爾基和同事們連續兩個月在圈養了60條褐鱒的水中摻入甲基安非他命,同時將另外60條控制組鱒魚養在沒有摻藥的水缸裡。為了模擬野生環境,研究員們將藥物含量調整成和其它研究員在捷克和斯洛伐克汙水處理廠下游所檢測到的甲基安非他命含量相同(每公升1微克)。
在被移出甲基安非他命水缸的頭幾天,鱒魚們的活動力有降低的現象。研究團隊將這樣的現象解釋為藥物戒斷的症狀。他們對魚腦組織的分析顯示,活動力最低的鱒魚腦中甲基安非他命含量最高。
研究員們也分別讓兩組鱒魚選擇要進入含有或不含甲基安非他命的流水中。原本養在甲基安非他命水中的鱒魚傾向游進摻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中,尤其是在藥物供給停後的四天內。隨著時間推移,實驗組鱒魚對魚甲基安非他命的喜好漸漸下降到和控制組鱒魚相同。「這是明顯的戒癮現象。」霍爾基說。
瓦解的淡水生態系統
「這項研究發現,汙水是藥物傷害到野生動物一個被低估的途徑。」艾瑪.羅西(Emma Rosi)說。羅西是喬治亞大學卡里生態系研究所(University of Georgia’s Cary Institute of Ecosystem Studies)的生態系生態學家,她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水中生物對抗憂鬱劑的反應會和人類不一樣,但這並不表示牠們不會有反應。」羅西說。
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歐洲河川中的古柯鹼能干擾極危鰻魚的繁殖。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暴露在來自避孕藥的人造雌激素中的年輕雄性胖頭鱥(fathead minnow)並未長出睪丸,反而在體內長出了卵。其它研究也有發現因汙水中高含量的化學殘留物而雌性化的魚類和非自然雌雄同體的蛙類。
依賴藥物的野生動物可能會選擇花更多時間待在汙水排放處附近,「這將破壞整個生態系統。」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行為神經家馬修.派克(Matthew Parker)說。舉例來說好了,時常移動的魚類能透過牠們的排泄物和覓食活動把營養散播到整個環境中,所以如果牠們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那將破壞原本的平衡。
野生鱒魚仍待研究
「由於這些研究是在實驗室裡進行的──這是為了瞭解某化學物質在某受控環境下的潛在影響的必要做法──所以在實際河川中,魚纇行為所受到的影響尚不清楚。」羅西提醒道。汙水中有眾多種類的汙染物和養份,與單純的甲基安非他命相比,其影響會非常不同。
「即便如此,」羅西說:「這些研究結果應成為政府和環保團體促進世界河川健康的動力。例如加強檢測並清除更多汙染,包括醫用藥物和非法毒品。」
「汙水處理廠所做的公共服務非常驚人,」她說:「如果我們想要它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那我們就需投資在更能有效處理汙水的方式上。」
延伸閱讀:河流和湖泊是世界上劣化最嚴重的生態系,我們是否能挽救它們? / 長江白鱘宣告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