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7 筆相關資料
在小鼠身上的突破性研究在追求長壽的群眾之間引起了熱烈關注──但人體試驗目前仍在初期階段。 人類尋覓「青春之泉」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了,但直到過去這20年來,科學家可能才又接近了這個目標一點──至少是在酵母、果蠅和小鼠身上。 這種讓研究人員和追求長壽的人都感興趣的長生不老藥,是處方藥物雷帕黴素(Rapamycin)。某些抗衰老界的網紅,像醫師兼知名播客主持人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就對其可能性深為著迷,甚至在自己最近出版的暢銷書《超預期壽命》(Outlive)中特別這種藥物寫了一章。不過,雷帕黴素是否真的能延長壽命、並拉長人類的無病歲月,則是一個還沒有答案的問題。 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從柳樹皮到蚊子,幾個世紀以來,大自然一直是重要藥物的來源。但是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卻使這自然供給陷入危機。 生物多樣性喪失與藥物發現的關係 雪花蓮傳統上用於當作止痛藥緩解頭痛,現在已知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發作。1950 年代,科學家從球莖中提取出一種稱為「加蘭他敏」的天然生物鹼。如今合成版加蘭他敏被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科學家們正在進一步研究雪花蓮是否也能有效治療愛滋病。 然而,過度採伐導致許多雪花蓮物種受到威脅,而雪花蓮只是眾多受威脅藥用植物其中之一。植物是潛在新藥的豐富來源,經常成為設計新藥的化學模板。然而,全球科學家多表...
最新實驗顯示,非法藥物可能會對淡水野生動物造成鮮為人知──卻災難性的影響。 新研究發現,流入河川中的微量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與其他非法藥物可能會導致魚類上癮。 最近一項實驗室研究發現,當褐鱒(brown trout, 一種在東歐河流中非常常見的魚類)暴露在如汙水處理廠下游那樣,含有一定甲基安非他命濃度的環境中時,會展現出上癮和戒斷的跡象,例如活動力減緩。在野外,對甲基安非他命上癮的魚類可能在繁殖和尋找食物方面有困難。 「我很驚訝,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者可能在無意中讓周遭生態系中的魚類上癮。」布拉格捷克生命科學大學(Czech University of...
或許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療法來治癒COVID-19──但適合的病患使用適合的藥物就能挽救生命。 醫療院所努力對抗SARS-CoV-2病毒超過一年之後,依然面臨與數月之前相同的現實:沒有迅速又輕易的解決方法來治療COVID-19。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阿達什.比姆拉傑(Adarsh Bhimraj)說:「我並不意外我們沒有所謂的神奇子彈。」他是美國傳染疾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簡稱IDSA)COVID-19治療指南的主要作者之一。「我們數十年、數百年來已知的呼吸性病毒感染中,沒有一種是有神奇子彈的。」 治療COVID-19...
中研院COVID-19小分子藥物研發 (文章更新:2020 / 04 / 17)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已在 3 月 11 號,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各科技大國正如火如荼地研發特效藥物。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副主任謝興邦指出,院內已成立抗病毒小分子藥物研究小組,與國內各研究單位共創藥物資源共享平臺,採取「老藥新用」策略,從健保學名藥下手,以期盡速找到有效藥物。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