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Dec. 10 2020

微塑膠毒害海洋 中研院發現:潮間帶生物後代死亡率增3倍

  • 直徑或長度不到5公厘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圖為正在分解成碎片的塑膠袋。圖片來源:Bo Eide(CC BY-ND 2.0)

    直徑或長度不到5公厘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圖為正在分解成碎片的塑膠袋。圖片來源:Bo Eide(CC BY-ND 2.0)

  • 中研院團隊以生活在潮間帶的紋藤壺為研究對象。圖片來源:Auguste Le Roux(CC BY-SA 4.0)

    中研院團隊以生活在潮間帶的紋藤壺為研究對象。圖片來源:Auguste Le Roux(CC BY-SA 4.0)

1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流入海洋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會造成海洋生物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增加3倍,而且愈小的微塑膠,毒性越強。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余倖霈以潮間帶生物──紋藤壺為研究對象,發現紋藤壺若從幼生到成體持續食入微塑膠,累積的微塑膠毒性可能跨越世代,導致潮間帶生物孕育的下一代死亡。論文已於今年12月登上國際期刊《環境汙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D

ads-parallax
直徑或長度不到5公厘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圖為正在分解成碎片的塑膠袋。圖片來源:Bo Eide(CC BY-ND 2.0)

直徑或長度不到5公厘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圖為正在分解成碎片的塑膠袋。圖片來源:Bo Eide(CC BY-ND 2.0)

中研院新聞稿指出,垃圾在海洋受陽光照射、海浪衝擊,會分解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碎片和微粒,變成直徑或長度不到5公厘的微塑膠(microplastics),對浮游生物、貝類、魚類來說,它們看起來很像食物。研究團隊會選擇紋藤壺作為研究對象,就是因為紋藤壺棲息於潮間帶,易受到塑膠垃圾、廢水汙染等影響。

微塑膠愈小愈毒 毒性影響海洋生物繁衍後代

陳國勤說,研究團隊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並使其交配生產下一代。結果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的紋藤壺,不但下一代的死亡率比對照組高出3倍,當上一代紋藤壺食入的微塑膠愈細小,如直徑1.7公厘、6.8公厘等像細菌一樣小的微粒,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

中研院團隊以生活在潮間帶的紋藤壺為研究對象。圖片來源:Auguste Le Roux(CC BY-SA 4.0)

中研院團隊以生活在潮間帶的紋藤壺為研究對象。圖片來源:Auguste Le Roux(CC BY-SA 4.0)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這是首次有研究針對擁有複雜生活史的海洋生物進行研究。微塑膠容易附著在浮游生物上,過去研究大多集中於繁殖週期在單一棲地的終生性浮游生物,但海洋中大部份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有較複雜的生活史,如紋藤壺幼生為浮游生物,成體時行底棲生活,成群附著於水底的岩石上,終其一生可能同時受到水面漂浮及海底沉積的微塑膠影響。  

海洋中的塑膠 99%屬於微塑膠

陳國勤說,微塑膠的毒性將影響浮游及底棲等無脊椎動物的永續生存。此外,由於浮游動物是海洋中重要蛋白質來源,而微塑膠的尺寸也與浮游生物相近,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可能會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糸統。

陳國勤提到,海洋中的塑膠有99%屬於微塑膠,人類生活中也有許多塑膠製品,例如衣服若含有人造纖維,洗衣服時會產生微塑膠,輪胎和煞車片磨損時也會產生微塑膠,雖然目前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仍有待研究,但海洋生態保育已經當務之急,呼籲民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做好資源回收,不讓更多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