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l. 06 2020

COVID-19從何而來? 專家:動物傳人疾病的共通點在「森林砍伐」

  • 森林砍伐加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散播。照片來源:Alexander Gerst(CC BY-SA 2.0)

    森林砍伐加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散播。照片來源:Alexander Gerst(CC BY-SA 2.0)

  • 印尼的熱帶森林遭砍伐後,改為單一作物——棕櫚樹。照片來源:CIFOR(CC BY-NC-ND 2.0)

    印尼的熱帶森林遭砍伐後,改為單一作物——棕櫚樹。照片來源:CIFOR(CC BY-NC-ND 2.0)

1

佛羅里達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艾米.Y.維特(Amy Y. Vittor)等多位流行病學專家指出,肆虐非洲、亞洲和美洲的各大主要人畜共通傳染病都有個共同的背景──森林砍伐。

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熱帶森林砍伐是為了生產四種商品:牛肉、大豆、棕櫚油和木材。隨著單一作物農田和牧場取代了高生物多樣性的熱帶森林後,森林破碎劣化,在破碎森林中掙扎求生的動物與入侵的人類接觸機會增加,新的動物也有機會移入,導致疾病的散播,顯見自然棲地、居住在其中的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森林砍伐加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散播。照片來源:Alexander Gerst(CC BY-SA 2.0)

森林砍伐加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散播。照片來源:Alexander Gerst(CC BY-SA 2.0)

黃熱病:猴子、人類和飢餓的蚊子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所引起的傳染病。在1900年代導致巴拿馬運河工程停擺,並深刻影響了從費城到里約熱內盧等大西洋沿岸各城市的歷史。儘管1930年代後黃熱病疫苗問世,但這種傳染病每年仍感染20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會死亡,大多數死亡病例在西非。

AD

ads-parallax

黃熱病毒存在靈長類動物體內,透過蚊子傳播,這些蚊子和靈長類動物都棲息在樹冠間。

1990年代,肯亞的奇利歐山谷(Kerio Valley)首次出現黃熱病,當地的砍伐活動使森林支離破碎。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南美洲黃熱病病例數達到數十年高峰,約2000人染病、數百人死亡。在巴西,對生物多樣性熱點已經縮小到剩原來7%的大西洋沿海森林來說,影響非常嚴重。

棲地縮小導致吼猴更加集中,牠們是南美黃熱病的主要寄主之一。肯亞有關靈長類動物密度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森林破碎使靈長類動物密度變高,進而導致病原體更加普遍。

砍伐活動使森林變成破碎的區塊、靈長類宿主集中,也讓病媒蚊更容易把病毒帶給人類。

瘧疾:人類也會感染野生動物

惡性瘧原蟲每年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尤其在非洲。但是在巴西的大西洋熱帶森林中,即便沒有人類,惡性瘧原蟲卻有驚人的傳播速度,這表示這種寄生蟲很可能會感染新世界猴。在亞馬遜其他地區,猴子已經會自然感染。在這兩種情況下,森林砍伐都可能促進交叉感染。

科學家們在亞馬遜地區大量記錄森林砍伐與瘧疾之間的關聯,發現攜帶瘧疾的蚊子和人類瘧疾病例與森林砍伐的棲息地之間密切相關。

另一種瘧疾是會在猴子間傳播的諾氏瘧原蟲,十多年前在東南亞爆發。幾項研究顯示,森林流失率較高的地區,人類感染率也較高,病媒蚊和猴子宿主廣泛出沒於各棲地,包括受到干擾的森林。

印尼的熱帶森林遭砍伐後,改為單一作物——棕櫚樹。照片來源:CIFOR(CC BY-NC-ND 2.0)

印尼的熱帶森林遭砍伐後,改為單一作物——棕櫚樹。照片來源:CIFOR(CC BY-NC-ND 2.0)

委內瑞拉馬腦炎:囓齒動物移入

委內瑞拉馬腦炎是另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每年導致成千上萬的人發高燒。嚴重感染可導致腦炎甚至死亡。

在巴拿馬達里安省,研究人員發現兩種囓齒類動物感染委內瑞拉馬腦炎的機率特別高,懷疑這些物種可能是宿主。

其中一種是中美洲棘鼠(Tome’s spiny rat,學名 Proechimys semispinosus),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另一種短尾藤鼠(Short-tailed cane mouse,學名 Zygodontomys brevicauda),這種囓齒類也和漢他病毒以及一種新興的腦炎病毒「馬達里亞加病毒(Madariaga virus)」有關。

中美洲棘鼠常見於美洲的熱帶森林,更喜歡再生森林和破碎化的森林。短尾藤鼠則喜歡棲息在森林邊緣和近森林的牛牧場。

隨著當地森林砍伐,這兩種囓齒目會佔領破碎的森林、牛牧場和休耕產生的次生林。同時蚊子也會進駐這些地區,將病毒帶給人類和牲畜。

伊波拉病毒:森林邊緣的疾病

蟲媒傳染病並不是唯一與森林砍伐高度相關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伊波拉病毒最早於1976年發現,但現在愈來愈常爆發。2014至2016年爆發的疫情導致西非約1萬1000人死亡,讓人們更加注意從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疾病。

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傳播途徑仍然難以捉摸。可能和蝙蝠有關,也可能還有其他居住在地面的動物涉入。但多項研究顯示,森林砍伐和破碎化與2004年至2014年間的疫情爆發有關,將病毒大面積散播,增加人們與森林邊緣的動物的接觸。

COVID-19呢?

COVID-19的起源尚未證實,但科學家在中蹄鼻蝠和馬來穿山甲體內發現遺傳特徵相當類似的病毒。

瀕臨滅絕的馬來穿山甲棲地範圍與東南亞森林的中蹄鼻蝠重疊。隨著森林棲息地的縮小,穿山甲是否也有密度增加、更容易感染的現象?

事實上,在馬來西亞都會區的破碎森林中,儘管整體哺乳動物多樣性遠低於整片連續森林,但仍有馬來穿山甲棲息。這表示這種動物能夠在破碎的森林中生存,進而可能增加與人類或其他可能帶有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的動物接觸。盜獵的馬來穿山甲,肉、皮和鱗片從馬來西亞和越南非法進口到中國,合理懷疑武漢販賣此類動物的傳統市場是COVID-19大流行的起源。

防止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外溢

病毒究竟是如何從野生動植物傳播到人類、驅動傳播的機制為何,目前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

森林破碎化以及森林相關地景,包括森林邊緣、農田和牧場,一直是熱帶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見的環境。許多物種隨著森林砍伐而消失,但也有不少物種已經能夠適應。可以適應的物種可能會變得更加集中,進而增加感染率。

這些證據顯示,人類需要在保護熱帶森林和保持糧食、森林產物和其他產物的生產之間找到平衡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可以控制其中病原體,防止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外溢,最終使人類受益。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林大利 審校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