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n. 24 2020

【老杜聊海蛇】菲律賓的海蛇研究驚魂記

  • 這位年輕人是村內唯一有交通工具的人,而且他的機車曾一次載過12個人。我原先坐在最後面的行李上。攝影:杜銘章

    這位年輕人是村內唯一有交通工具的人,而且他的機車曾一次載過12個人。我原先坐在最後面的行李上。攝影:杜銘章

  • 超級騎士將我們的行李綁在兩邊的木架和機車的尾部。攝影:杜銘章

    超級騎士將我們的行李綁在兩邊的木架和機車的尾部。攝影:杜銘章

  • 我一離開漁村我就後悔了。那個路況何止高低起伏,路面不但泥濘濕滑,還被侵蝕出許多深溝。攝影:杜銘章

    我一離開漁村我就後悔了。那個路況何止高低起伏,路面不但泥濘濕滑,還被侵蝕出許多深溝。攝影:杜銘章

  • 迪納加特島中西部的一個小漁村。 攝影:杜銘章

    迪納加特島中西部的一個小漁村。 攝影:杜銘章

  • 只要幾千臺幣就能租上一整天的螃蟹船。攝影:杜銘章

    只要幾千臺幣就能租上一整天的螃蟹船。攝影:杜銘章

  • 一隻小黃唇青斑海蛇被洞內的螃蟹夾住無法脫身。攝影:杜銘章

    一隻小黃唇青斑海蛇被洞內的螃蟹夾住無法脫身。攝影:杜銘章

1

"突然間,我發現兩名揹著長槍且面露怒容的人從林子裡朝我們走來,我心想問題大了……"

民國95年我向國科會申請國際科技人士來臺短期訪問計畫,邀請了佛羅里達大學的哈維.B.李利懷特(Harvey B. Lillywhite)教授來臺灣演講並合作探討海蛇水份調節的課題。我們意外地發現海環蛇(sea krait)其實需要喝淡水,並顛覆了教科書一直認為海蛇可以喝海水,無須攝取淡水的錯誤認知。這個重大發現不但被刊登於指標性的《生理學和生化動物學》(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期刊上,還連續兩個月登上引用次數排行榜的前五名,連主編也特地來信恭賀。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我後續的海蛇研究,並引領我走出臺灣,到菲律賓和日本的許多島嶼研究海蛇。

菲律賓的開銷較小,通常幾千塊臺幣就能租一整天的船到各個小島探查,當然前提是要風平浪靜。然而出門在外怎麼可能隨時風平浪靜?其實風浪太大反而安全,因為會果斷地放棄調查。最危險的其實是突然變大、或不大不小的風浪。有一次我想登上伊巴雅特島(Itbayat,菲律賓最北端的有人島,以後會有專篇介紹)北邊一座無人小島研究海蛇。當晚飄著細雨,風浪逐漸變大,我必須等船靠岸後,才能從那上下劇烈起伏的船頭跳上最近的礁岩。但礁岩實在太過濕滑,我一跳上就往下滑了一小段。當時船頭先是隨著海浪下擺,等到船頭再次被抬起時,我卻來不及離開原處,只能看著尖尖的船頭朝我的屁股而來。驚嚇之餘,還好船長及時將船頭調了位,我才逃過一劫。

另一次風浪也突然變大,但危險卻來自陸地上。當時我在菲律賓中南部蘇里高海峽(Surigao Strait)東邊的迪納加特島(Dinagat Island),那是一座周邊有許多小島的大島,很適合研究島嶼面積與三種海環蛇的數量關係。

聖荷西(San Jose)位於迪納加特島西南邊。是島上最熱鬧的小鎮。我都是從這裡雇用小螃蟹船(bangka)到各座小島尋找海蛇。我們一開始沿著海岸往北邊航行,最初幾天也都很順利地探查了幾座小島,但後來下起大雨而且風浪變大,我們只好就近找了一座小島過夜。島上有兩棟房子卻不見人影,幾條狗也已經瘦得皮包骨,顯然主人已經很久沒有回來了。其中一間房子外有廚房與遮雨的涼臺。我們決定就在涼臺上過夜,並借用這個屋外的廚房炊煮三餐。

AD

ads-parallax

隔天一早我在涼臺上欣賞著這個恬靜安逸的小島,菲律賓助手也正料理早餐。突然間,我發現兩名揹著長槍且面露怒容的人從林子裡朝我們走來,我心想問題大了,趕緊通知助手和船長。他們談判一陣後,助手告訴我他們要求付費,雖然費用遠高於行情,但畢竟花錢消災,且我們還可安然地再住一夜。

隔天風雨明顯轉小,但因為我們位在背風面,船長難免還是有些遲疑。等不及的我決定啟航繼續往北。果然一出海灣風浪就明顯變大,小船在風雨中緩慢行駛,船頭有幾次差點淹在浪頭下。我開始擔心翻船的可能,幸好再航行一小段就能抵達迪納加特島中西部的一座小漁村。我便決定到了小漁村後,再換成陸路前往北邊的大鎮。

小螃蟹船平安抵達了漁村,助手幫我到村內詢問交通工具,結果來了一位騎著一部類似野狼125機車的年輕人。我極度懷疑他能載得了我和助手以及所有的行李,便問助手怎麼不多雇一部機車?助手說這位年輕人是村內唯一有交通工具的人,而且他的機車曾一次載過12個人。騎士看出了我的擔憂,便用生澀的英文告訴我沒問題,然後開始改裝他的機車。他將兩根鐵棍分別橫插在機車的前後,於是機車的兩邊都往外擴張了出去,接著他在兩邊的前後鐵棍之間綁上木架,這下子機車也變成螃蟹車了!

他將我們的行李綁在兩邊的木架和機車的尾部,剩下的空間要擠三個男人,我實在看不出來怎麼擠得下?他說他可以坐在油箱上,油箱後的皮墊則可坐兩個人,但皮墊前方的人須雙腳往上和向外跨在兩邊的行李上,才不會佔掉太多空間。這樣的姿勢簡直像酷刑!於是我提議後方的人往後坐到車後的行李上,讓前方的人能將腳正常放在機車的兩邊。

位置搞定後終於可以出發了,我坐在行李上視野最好,然而一離開漁村我就後悔了。那個路況何止高低起伏,路面不但泥濘濕滑,還被侵蝕出許多深溝。看著機車要在這樣的路況衝上滑下,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我要求下來用走的,等到了較平順的路再繼續搭車。他說整段的路都這樣,要我配合機車的擺動,身體跟著擺動就好。但顯然我擺動的不夠好,造成他騎起來很費力,啟程後不久他就要求我改坐中間。這個位置讓我安全感倍增,但可不是因為我被兩個大男人夾在中間,而是再也看不清險象環生的路況!

抵達目的地後。即使我的雙腳可以正常放著,卻已經麻木到無法站立。騎士很自豪地跟我說,這段路他已騎了好多年,載過無數的人和貨物,從來沒有摔跤過。我真是佩服他的技術,但更佩服的是他即刻就要回程,即便夜幕即將降臨,而他的車燈也老早壞掉了。

目送他的離去,我發現窮困的環境還真能磨出人的潛能。即便如此,窮困也容易讓人置身險境,下一篇再來談有次因經費不足而遭遇的生死一瞬間……

 

上篇:【老杜聊海蛇】高風險的海蛇研究!

下篇:【老杜聊海蛇】日本的海蛇研究驚魂記

 

老杜本名杜銘章,他是臺灣研究海蛇的先驅,1986年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時選擇海蛇作為他的論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難與高風險,1994年自美國取得博士回國後只從事陸棲蛇類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緣際會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續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從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目前定居臺東經營有機生態農場並繼續推廣蛇類保育,在臺灣的海蛇或蛇類的生態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號的人物,雖然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他離老還有一段距離。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