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威廉一世有鋼鐵般的紀律,對軍事的執著幾乎到了狂熱的地步,但他的兒子卻幾乎完全相反。年輕的腓特烈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愛好哲學、詩詞和法國;日後成為國王時,他的宮廷就深受法國的語言和文化影響。腓特烈.威廉認為這些不是男子該做的事,因此讓他的兒子飽受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1730年時,腓特烈試圖逃到英國,但被父親攔截了。腓特烈除了被關進監牢外,一起逃亡的主要同伴(也有可能是情人)卡特(Hans Hermann von Katte)也被斬首,而且腓特烈還被迫觀看這位軍官被處決。
腓特烈二世的性向受到歷史學家爭論,有人認為他是同性戀。腓特烈對女人沒興趣,這件事廣為人知。他的父親安排他與布倫許維克—渥芬布陀—貝維恩家族的伊莉莎白・克莉斯汀(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但這段婚姻沒有愛情:腓特烈曾說他的妻子是「女性之中尖酸的一類」,實際上不准她在宮庭裡出現。他在無憂宮(Schloß Sanssouci)的圈子全部是男性,當中有不少年輕美男子。但沒有具體證據可以證實腓特烈的婚外情: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年輕時染上性病,在治療時失去性能力。/ PHOTOGRAPH BY ALBUM
他在1740年震驚歐洲,突擊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西利西亞(Silesia)地區,引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這場戰爭持續了八年,也展現了腓特烈傑出的外交和軍事手腕。1748年的亞琛和約(Treaty of Aachen,亦稱Treaty of Aix-la-Chapelle)結束了這場戰爭,普魯士正式取得富庶的西利西亞地區;這是腓特烈的一場重大勝利。
腓特烈的一生
【圖說】腓特列的旗幟:七年戰爭(1756-1763年)普魯士步兵旗。/ PHOTOGRAPH BY AKG/ALBUM
法國哲學家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也搬到無憂宮;他在名著《人是機器》(L’Homme-machine)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要以物質論(有人會說是無神論)來理解。無憂宮裡有許多極富爭議但多采多姿的訪客,除了美特利外,還有法國作家亞爾尚侯爵(Jean-Baptiste de Boyer, Marquis d’Argens),相傳《黛蕾絲的性愛哲學》(Thérèse philosophe)是他的作品;這部暢銷的小說於1748年出版,除了情色的內容外,也探討女性性意識和宗教在社會中的力量。
但腓特烈宮廷裡的稀世珍寶,當然是伏爾泰(Voltaire,本名François-Marie Arouet)。腓特烈在興建無憂宮時,伏爾泰已是歐洲最知名的學者;他高聲批評威權、提倡宗教自由與理性思想,愛慕與憎恨者皆眾。他在1750年到達普魯士時,愛人沙特萊侯爵夫人(Gabrielle É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 Marquise du Châtelet)剛剛過世不久。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世厭惡啟蒙思想家,據說他說:「普魯士宮廷裡多了一個瘋子,我這裡少了一個。」
國王最好的朋友
腓特烈愛犬成痴,據說他最先稱他的一隻格雷伊獵犬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一本1789年的傳記,此時他已經過世。腓特烈想要被葬在無憂宮,伴著他的狗兒長眠,但他的繼承人把他葬在波茨坦,旁邊是他厭惡的父親。德國統一後,腓特烈總算如願,1991年遷葬到狗的身邊。/ PHOTOGRAPH BY BRIDGEMAN/ACI
腓特烈的領導有方,一直到最後仍堅信啟蒙思潮的理念。在〈論政府形式與君主職責〉(Essai sur les formes de gouvernement et sur les devoirs des souverains;1777以法文書寫)中,腓特烈認為君主「只是國家的首席僕人,因此行事必須有誠信、智慧、完全無偏好,讓他能向人民交待他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