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次「人與土地」主題攝影展,已經是1987年的事。
40年前,阮義忠憑一張台灣公路局的時刻表,行腳走訪那些他從未去過的地名,手中相機紀錄了他見到的影像。40年後,那些老照片沉澱成這片土地的記憶;深隱在那些影像中的天真淳樸 ,隨著時空變遷悉已消逝……
這位台灣攝影史上不可或缺的大師,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對土地的依存感恩、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但他認為,台灣過去30年來改變太多,不少村子變得觀光化,愈來愈沒特色。他笑說自己很幸運,早年由於攝影工作,得以搭公車行遍全台鄉鎮農村,紀錄當年景象。
「一路拍下來我成長了,但台灣也變了。」在他眼中,台灣人純樸、互助的美德已消失殆盡;為了追求進步發展,忘了傳統的美好,對土地的認同也日益模糊。有一度他甚至以為自己再也無法舉起相機拍攝這塊土地;直至921大地震,他將鏡頭對準了救災志工……
阮義忠自承幼時怨懟自己出身困苦,一直想逃離故鄉,盼能成為知識份子。直到成年後湊錢買相機,開始拍攝人群,對方往往展現善意與信任,甚至表達道謝之意,才逐漸把他的偏頗心態拉回正軌。「我的老師就是每個被拍的人。」拍攝鄉童讓他重溫孩提時光,勞動婦女與耆老面容同樣讓他深受感動,每按下一次快門,他就改變了一點點。
生於斯,長於斯,拍了這麼多年,紀錄了多少土地與人,有人問他是否還會繼續拍攝台灣,「最喜歡的台灣已經消失了,再拍就有點殘酷了。」阮義忠笑著說,夾雜著幾許酸澀和遺憾。然而他話鋒一轉,表示不如讓年輕人來拍現在的台灣,從別人的視角傳遞另一種對本土的關懷。
此次展出共85幀黑白攝影,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作品年代橫跨1974年至1986年,被作家黃春明以「拼圖」來形容,一塊塊拼湊出昔日的台灣身影。這次再現,不只是攝影藝術的回顧,也是對於這塊土地的回憶和檢視。
阮義忠創作風格以人文紀實為主,他致力於推動台灣攝影的發展,著有眾多攝影相關文章與書籍,對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貢獻卓著。其中《當代攝影大師》與《當代攝影新銳》兩書,被視為將西方攝影潮流引進華人世界的傳道者;他並於1992年創辦《攝影冢》雜誌,介紹各國優秀攝影師作品。自台北藝術大學退休後,於兩岸各地開設工作坊、參加攝影節及擔任比賽評審。
近年來,有鑒於台灣一直遲遲未有專門的攝影人文獎出現,加上拍照風氣的失衡,阮義忠計畫成立華人世界的「尤金‧史密斯獎(W. Eugene Smith Award)」──阮義忠人文攝影獎,鼓勵紀實攝影及長期關心特定主題的有志者。年逾花甲的他,期望攝影師們透過照片傳達人道初心,並持續流傳下去。
圖片提供:阮義忠
採訪報導:吳靖雯
「我們忘了的 人與土地」—阮義忠攝影展
展出日期|4/7 – 6/1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松菸園區琉璃工房(生態池畔)
入場方式|票價50元,現場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