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透明魚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又為什麼要把魚變成透明魚呢?
長久以來,有一群科學家致力於探討魚類的演化,研究過程需要借助骨骼學或解剖學的觀察以進行比較。早期的研究方式多以解剖魚類標本或者從新鮮的樣本取下骨骼來做觀察,為了想在不破壞魚體的情況下研究魚類,後又發展出以酵素分解肌肉細胞及化學染料將骨骼染色,達到有效觀察骨骼的特徵、骨骼間的連接方式及生物發育的過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雀斯派倫特˙費雪的祕密」特展,大量展示透明魚標本,期冀引發觀眾對透明魚的好奇心,再進入「費雪研究室」瞭解透明魚的製作過程、攝影技術及其在科學研究的幫助。
其實「雀斯派倫特・費雪」不是人名,是「透明・魚」的英譯名稱,而「費雪家族」也就是泛指所有的魚類之意哦。
在展場上常常聽到觀眾乍眼看到透明魚時都以為是活魚,其實是因為展示手法的關係,使透明魚看起來好像還在游泳,事實上牠已經是死魚了,但在學術的立場稱之為「標本」,是具有相當大的研究價值哦。
首先用福馬林固定體型,再用茜素紅及亞里西安藍染劑為骨骼染色,然後用酵素將肌肉透明化之後就可以用甘油來保存了哦。
透明魚的製作時間主要是看魚體的大小,例如吻仔魚只需2星期就可完成了,而像展場內的粗鰭魚製作時間則需要3年半才能製做完成喔。
魚類的硬骨對茜素紅(Alizarin Red)的吸收反應佳,會呈現紅色。軟骨部分則對亞里西安蘭(Alcian blue)染劑產生反應,呈現藍色。身體會透明的原因,主要在於其肌肉組織經過酵素的浸泡後,可破壞肌肉內蛋白質的結構,使其肌肉呈現透明狀態。而其他豐富的色彩,例如黃色、綠色或紫色等,這些色彩的出現則須歸功於魚體肌肉上的油質,因為油質本身的色彩是黃色,經過染劑的洗禮後產生混色現象,而賦予透明魚鮮麗的彩衣。
透明魚在學術研究上可以協助解開魚類的演化年代、親緣關係、形態特徵、成長過程、生物生態學等不同主題的研究。
由於透明魚色彩豔麗相當討人喜歡,但在攝影上卻不是很容易捕捉優質的畫面,需要一點小技巧才能展現透明魚的特色,例如採用黑色的背景較容易襯出標本邊緣的特徵,例如剛毛、觸鬚、棘刺等生物特徵。白色的背景則能呈現標本的透明感。如果把透明魚放在水裡拍攝,則可利用水的浮力或流動的水,使體表的鰭條或其它延伸物能自然伸展,重現魚類游泳時的樣態。
秘雕魚這個名稱是因為身體的骨骼變形而來,牠原有的名稱是花身雞魚,而其骨骼變形的原因則是水溫過高所導致的,當水溫正常時,其骨骼又會恢復正常哦。
鯊魚主要都是靠咬取獵物及快速游泳生存,所以嘴巴和脊椎這些部位必須比較堅固(鈣化)才能生存哦。
- 為什麼海龍科(包含海馬)、蝦魚、魴鮄、箱魨等全身硬硬的(紅色)呢?
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特化的骨板。
資料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