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an. 23 2017

來臺博館一窺海洋生態攝影展

  • 來臺博館一窺海洋生態攝影展

    來臺博館一窺海洋生態攝影展

1

舉辦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主辦的「印象海洋──海洋生態攝影巡迴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豐富多樣的水下攝影作品,並提供頭戴式VR沈浸式虛擬實境裝置限時體驗,讓參觀者有機會在博物館暢遊海底景觀,就近觀察海洋生物。期望藉著鏡頭提醒社會大眾珍惜美麗且得來不易的海洋環境及資源。

主要攝影展區分為「可愛小丑魚」、「珊瑚的線條」、「生存之道」、「驚艷海洋」、「哭泣的海洋」、「海生館影像專區」等主題,從中可看出海洋生態保育的軌跡及海洋教育發展的歷程。

稀有的深海頭足類生物-鸚鵡螺是有名的活化石生物,具有獨特的氣室構造,如潛水艇可在深海中垂直移動。

黑白相間的海百合,其羽狀腕足的層層包圍下,最常見安波岩蝦躲藏其中,安波岩蝦體色會隨著宿主的顏色而變化,並與環境融為一體,真是天衣無縫。

尖吻(魚翁)體型相當細長,又尖又長的嘴巴可伸到珊瑚叢中吸食小動物。通常會用胸鰭跟腹鰭“挺胸”停留在珊瑚叢中。照片中尖吻(魚翁)體色跟軟柳珊瑚非常相近,很故難辨其蹤跡。

藍鰭剃刀魚(Solenostomus cyanopterus Bleeker)通常會模擬成斷裂的海草,隨波逐流,但是轉動的眼睛很容易讓自己漏了餡。剃刀魚屬於一夫一妻制,通常會成對出現。雌魚腹鰭特化成育兒袋,將卵包覆在其中。

巴氏豆丁海馬擁有超小的體型,成魚全長2公分以下。體色會隨棲息環境而改變,保護色是牠們超強的偽裝術,讓牠在棲息的柳珊瑚(海扇)中難以被發現。

黑翼蓑海蛞蝓(Protaeolidiella atra),身體兩側其露鰓內的粉色消化腺看起來就如同片片櫻花,再加上具有防預禦功能的白色刺囊與扇狀水螅搭配相當絕妙的構圖。

管孔珊瑚(Goniopora sp.)如其名具有管狀且延長的珊瑚蟲,珊瑚蟲觸手中央具有白色錐狀突起,觸手圍繞著錐狀突起放射生長宛如花朵盛開一般。

海鞘外型呈現囊狀或壺狀出入水口間有一白色環,透過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及小生物來獲得食物,在遭受威脅的時候會壓縮中空的身體來產生水流嚇阻外敵。

巨大的紅扇珊瑚(Melithaea ochracea)具有樹枝狀的分枝故有海樹之稱,血紅色的骨骼和深藍的水色形成高彩度對比,因而紅扇珊瑚所在位置,常成為潛水客拍照取景的熱點。

本展也精選臺灣周邊海域的優質潛點,包括墾丁潛區的合界沈船、出水口;綠島潛區的大香菇、雞仔礁;蘭嶼潛區的八代灣沈船、椰油斷層等,搭配展出水下攝影器材及潛水裝備,宣導安全潛水。然而人類在海域的活動,也造成不少生態浩劫,諸如珊瑚白化、過度濫捕、漏油汙染……。

2016年墾丁地區的海水溫度持續維持在攝氏30度以上,造成大量珊瑚白化,這是自1998年聖嬰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持續高溫不退,將使珊瑚永久死亡。

左上:廢棄船錨與繩索,對珊瑚礁與潛水員造成威脅。
左下:死亡之牆流刺網,將魚蝦一網打盡。
右上:漂浮於港口的垃圾不只使環境髒亂更會讓海洋生物誤食。
右下:成堆割下的鯊魚魚鰭=所謂的珍貴”魚翅”=濫捕鯊魚的證據。

2001年阿瑪斯號貨輪擱淺在墾丁龍坑生態保護區,漏油事件造成海岸生態難以彌補的浩劫。

大自然的貝殼不見了,臨海而居的陸蟹(短掌陸寄居蟹Coenobita brevimanus)不得已只能以瓶蓋充當保護自己的家。請大家不要再撿貝殼了!留給寄居蟹一個像樣的家。

 

除平面作品外,在臺博館的展出特別加入頭戴式VR沈浸式虛擬實境體驗裝置。根據臺灣綠島地理形勢及周邊海域生態,建構卡通版3D影像,除可就近觀賞綠島燈塔、海底沉船、銀身蝴蝶魚、珊瑚礁等人文景點及生態影像,還可透過手持裝置與梅花鹿及龍王鯛進行互動,深入了解當地自然環境特色。

展出時間自即日起至3月14日。下一站則將移師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圖片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