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這看來明白易懂的兩個字,其中卻隱藏著極其重大的訊息含意,從這兩個字,我們可以窺知人類生活方式如何的劇烈演變,也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人類的祖先,有幾十萬年是在大自然裡過著到處遷徙、遊獵、採集的覓食生活,也就是完全依靠狩獵與採集野地生長的動植物維生,直到約八千到一萬年前,因為很多因素,讓人類踏入農耕的定居生活,這是曠古未有過的巨大改變。人類一改過去隨地取用當下的各種多樣材料,建造臨時短期棲居的營房;從定居開始,人類只利用大自然裡特別的幾種素材,建造長期可以居住的房舍。也從此不若昔日那樣,每天在野地覓食而與千百種不同的植物及動物接觸,定居生活只與區區幾種莊稼及家畜相處。除開這些被人類選擇的,以外的生物都被視為無用甚至是有害。
人類對大自然的價值觀發生非常大的轉變,也從彼時起,造成大自然天翻地覆的改變:那些往昔用來充飢維生的植物,現在被視為雜草而遭清除;昔日為了獲得蛋白質來維生而獵殺的野生動物,現在成了害獸而必須消滅。為了種植莊稼,把從前提供各種食物的野地,除草砍樹、開墾耕耘,翻土整地成為農田。所有不能開墾生產人類所需的野地,變成人類眼中一無是處的「荒野」。這是人類歷史上,價值觀念最劇烈也影響最大的改變,大自然與環境從此開始遭受破壞。而人類也彷彿搭上一列開往撞向遠處山壁的火車!這比喻,我想大部分的人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都會問:有這麼嚴重嗎?
人類有了定居的房舍,也打造儲存食物的糧倉。為了存糧就需要開墾更多的野地來擴增耕地面積,這不但鼓勵人類的佔有慾,也讓人類彼此為擁有土地而產生糾紛,打鬥由個體,轉為小團體,再演變成為部落戰爭,最後發展成族群,甚至成為國家戰爭。農耕激起人類對物質、權力的貪婪,也形成階級對立,最終就是世界大戰……。同時,帶來所謂的市場機制,進而形成資本主義,造就更多的貪婪與浪費,最後就是環境汙染與自然資源的枯竭,氣候的轉變……。
昔日的大自然野地,是各種生物億萬年共同演化,形成彼此關係完美的場域,試舉美國開發西部草原發生的問題為例,看看人類對大自然與地球生態的破壞有多可怕。近年西部牧場的牧草開始退化而產量銳減,原因是牧場經營者,為了提高牧草產量,以便飼養更多的牛隻,賺更多的錢,把原本的大自然草原開墾,改種人類育成的牧草。這種新育成的高貴牧草,需要灌溉,施肥,甚至噴灑農藥,才能生產出經營者所期待的牧草產量。
為了在乾旱的西部得到灌溉,於是開挖深井,抽取地下水。同時為了提高產量,就施放大量化學肥料,還三不五時噴灑殺蟲劑。如此日積月累,地下水所含的鹽鹼逐漸積存在表土中,形成鹽鹼化。大量的化學肥料改變了土壤的結構,使土壤硬化,直接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劇減……最後導致牧草產量銳減。
美國農業部遂委託土壤生態學家前來研究,專家思考到昔日西部草原,多少年來,養活著百萬頭的野牛,卻無須灌溉,不用施肥,為甚麼行得通?而聰明的人類按自己的耕作栽培方式卻失敗了?
於是他們挖開一小片未被人類開墾的原生草原野地,他們驚訝的發現,那小片草地同時有幾十種草本植物混合生長在一處,有深根性的、淺根性的、有粗根的有細根的,甚至有的結出塊根或塊莖,也有的長出可以製造氮肥的根瘤。土壤內部鬆濕適中,物理構造甚佳,充滿各種微生物與蚯蚓等。即使在旱季,也不致缺水而枯死,因為塊根與塊莖都會釋放少許的水分,深根性的植物也把深處的水分輸到表土層,雖然水量很少,但卻讓大家可以安然度過乾旱的季節。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美妙,生物間彼此互利共生,野牛生生不息,也養活印地安人。草原能欣欣向榮,是因為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演化的結果,每一種動物、植物、微生物都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草原生態系統中,沒有哪一個物種能獨霸生存,也沒有哪一物種會被殲滅,因為大家是互相依存,這正是所謂的生命共同體。
從這裡,推而廣之去看地球的自然生態,也是如此相依互助,大自然才能如是豐饒,這正是生態的完美與自然生命間的「有情」所結的美果。
但美國西部草原的退化,是因白人來到之後,用急功近利的栽培方式,破壞了原本的完美生態平衡,就導致草原退化的惡果,我們從這裡更可以體會「荒野有情」的深意。
近幾十年來,原始熱帶雨林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可怕的惡果正一年比一年嚴重,規模也愈來愈大。熱帶雨林就像是放大版更複雜的原始草原。一公頃的原始草原大約有幾十到上百種的青草,而在婆羅洲一公頃大的熱帶雨林,植物學者就發現有300-400種15-50公尺高的樹木生長其中。典型的熱帶雨林由於植物各具空間,高低不同,呈現了一種0-50公尺垂直立體的分布現象,這比草原生態複雜、龐大,也完美太多了。研究熱帶雨林的生態學者按照植物的生長及生物的活動,將熱帶雨林分為五層來描述雨林的型態。
在這高大立體的熱帶雨林內部溫度濕度穩定有如溫室,任何生物可以立足的地方,都生長著各種形形色色的物種,所以只占地球陸地面積百分之五的熱帶雨林,其物種竟佔地球物種的60%。這也是為甚麼科學家稱熱帶雨林是地球的基因庫。它也釋放了眾多的氧氣與水氣,不只能調節氣候,也是地球的肺。但人類為了牟利大肆砍伐,改種油棕或橡膠樹等所謂經濟作物,不只物種快速消失滅絕,也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
三十年來,我進出熱帶雨林無數次,看著雨林一大片一大片快速消失,尤其是婆羅洲。現在每至雨季,條條大河淹大水。像伐木最徹底的詩巫市,年年要淹好多次大水,而砍樹的大老闆早已遠走吉隆坡或澳洲做寓公了。
地球生態的失衡始自農耕──農田牧場日多,人口快速增加,野地的面積因農耕而日益縮小,很多野生動植物慢慢消失,也改變了大自然原本完美的生態。但人類彷彿吃了迷幻藥,再也不曾回頭,反而把那些不能直接生產人類所需的野地,叫做「荒野」。
1988年,台灣解嚴了,原本蓬勃的環境運動卻也因開放而突然失去對焦點,漸漸沉寂了,我開始沉思成立一個可長可久的自然生態的NGO組織。這時,童年放牧及採野果的「荒野」,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中。1994年,我決定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同時寫下我對「荒野」如下的省思:
人類所謂的荒野
是人用有限的眼光
從短視的經濟角度來思量
它就成了沒有用的地方
荒野其實不荒
是人類演化與心靈的故鄉
它蘊藏著無限生機
充滿形形色色的物種
更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人若站在自然生態的立場
那麼 荒野不只有情
還有解開生命奧秘的經藏
總有一天 人類會明白
荒野是我們能留給子孫
最珍貴的遺產寶藏
荒野這兩個字,對現代的人類是有雙重意義:一是具象的,一是抽象的。荒野是地球愈來愈少未被人類破壞的野地,亟需保護。荒野亦是人類對大自然自以為是的偏見所創造的辭彙,是亟需儘速糾正的觀念!
從外太空回望地球,地球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生物:山脈是它的骨架,平原丘陵是它的肌肉,江河是它的血管與消化道,而森林草原是它的髮膚。而人類是生活在這地球自然體裡的細胞。但現在卻愈來愈像癌細胞一般,一方面急速增殖,一方面又拚命向大自然汲取逐漸枯竭的資源……直到資源耗盡,大家同歸於盡!
1986年,我寫了了一首小詩,現在讀來,越覺真實:
地球得了癌症
癌細胞叫 人
它無限繁殖
上天下地 遍處侵蝕
讓地球體無完膚
天空難得湛藍 水也不再清澈
地變老而天也漸荒
人類 正自取滅亡
回頭看看,人類有許多有智慧的先知先覺者,他們發出的警告,似乎無法讓疾駛的火車減速。早在1847年,亨利·大衛·梭羅在他的不朽名著《湖濱散記》一書中,就闡述自然保護的觀念而被後人尊為自然生態保育之父。約翰·缪爾在1876年,推動了美國森林保育政策的制定,1890年大力促成優詩美地國家公園的成立,也因此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他創辦的「山岳俱樂部協會」,至今仍是活躍於美國的民間組織,對美國的自然保育有很大的影響力。1948年,環境倫理學的倡導者,美國荒野保護運動的推動者──奧爾多·利奧波德過世,次年他的著作《沙鄉年鑑》出版,超過兩百萬人讀他的著作。
這些先行者,一百多年前就提出要保護荒野大自然的觀念,但我們看到今天,大自然已經奄奄一息,霾害已經讓人類呼吸困難,往前疾駛的火車前面,山壁亦已隱隱在望,可是人類至今仍未達成減速的共識,完完全全暴露出人類的自私貪婪與短視。每一個有愛有良心之士,都該站出來出錢出力,讓這列瘋狂的火車停下來,我真心的邀請您加入荒野基金會或荒野保護協會,跟我們一起來努力!
撰文、攝影:徐仁修
延伸閱讀>>
【台灣探險家專欄 ─ 徐仁修】荒野願景
亞馬遜某些與世隔絕的部落開始與外界接觸
減緩氣候變遷:幫地球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