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知道我正在從事黑熊生態研究的人問我,「在台灣還有黑熊嗎」?答案是肯定的。緊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有多少隻黑熊」?答案是「不知道」。但是目前很清楚的是,近年來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無限制的獵捕,這種台灣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野外的數量急劇地減少,未來族群命運堪憂,於1989年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內的瀕臨絕種動物。
台灣黑熊是世界八種熊類中,亞洲黑熊的一員。其體型肥胖,四肢粗壯,頭圓頸短,眼小吻長,略顯笨拙。體重50~200公斤,體長120~190公分,尾巴短而不及10公分。台灣黑熊因鼻吻部與狗的鼻部相似,又俗稱「狗熊」。眼睛但和其壯碩的體態相較之下,眼睛看起來格外的小,加上視力亦不佳,又被稱為「黑瞎子」。黑熊全身被以而粗糙但極富光澤的黑色毛髮,下頦前端白色,胸部有明顯的黃白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故有「月熊」之稱。
黑熊一般行動遲緩,但卻孔武有力,同時也是精通十八般武藝的武林好手,能涉水游泳,更善於爬樹。他們的嗅覺和聽覺靈敏,在野外我們往往只聞其聲或只見其痕,而不見其影。若遇危險,他們則可迅速逃匿;於探查四周動靜,或受到驚嚇或攻擊時,甚至能夠站立,且像人一樣的行走。黑熊採食橡實時,會爬到樹上去吃,或坐或站,拉近長有橡實的樹枝,邊吃邊拉,並常將樹枝折斷而墊坐在臀下,使樹冠上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坐巢,有時因此對樹冠造成極大的殺傷力。
很多人誤以為黑熊只吃肉,其實他們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並且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呢!各種植物的芽、葉、莖、根、果實及菇類都吃,也吃蚯蚓、昆蟲、蝦、蟹、魚類、哺乳類,並且喜挖蟻窩和掏蜂巢吃。此外,黑熊的食物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時,黑熊以嫩草和樹木的幼芽及嫩葉為主食。夏季,則以各種果實和漿果為主食,例如懸鉤子、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的果實(如紅楠、大葉楠、台灣雅楠、香楠及土肉桂)。秋季,則以堅果為主食,例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然在植物性食物短缺時,黑熊則會增加捕食其他小型獸類和草食獸(如山羌及山羊)的機會。此時他們會埋伏於這些動物出現頻繁的地點,壓折芒草成巢以坐臥其上,或躲藏於樹上,待獵物經過時,撲捉該動物。他們有時也會偷襲山上的工寮,翻吃可下肚的食物,或破壞農莊的果樹及其他農作物;也會尋著獵人的小徑,吃掉中了陷阱的獵物。這些行徑,不難發現黑熊是個機會主義覓食者,有什麼就吃什麼。
原始森林是台灣黑熊的故鄉。早期的黑熊,曾廣泛地分佈於台灣低至高海拔的森林地帶;但是近年來,由於自然棲地遭受破壞,其分布的範圍日益縮減。現今的活動,主要侷限於少數的保護地區及人為干擾較少的偏遠山區。他們主要棲息於低、中海拔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他們到處遊蕩尋食,除了繁殖期外,沒有固定的巢穴。
與其他分布於亞洲北部和美洲的黑熊不同,初步的研究顯示,台灣黑熊大多沒有冬眠的現象,終年活動。他們晝夜都會活動,一般時節主要在白天活動,尤以清晨和黃昏較頻繁。但在橡子結實累累的秋、冬季節,他們的活動量則大增,並且不分晝夜的採食,只為飽餐一頓,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
黑熊是獨居性的動物,即使在繁殖期間,雄熊在尾隨中意的雌熊並獲得交配同意權以後,二者即各奔東西,回復獨棲的生活。黑熊每次產一至三仔,孕期6至7個月,哺乳期多在半年左右。幼熊離巢後,通常跟隨母熊到處遊晃走動,直到第二年母熊發情時才離開,故雌熊常是隔年生殖一次。他們的壽命很長,野外可以活到30歲。雌熊比雄熊性成熟早,有的雌熊到了第三年即開始發情,但是雄熊一般要遲一年才發情。
在所有動物之中,黑熊算是最討喜的動物之一。他們是卡通人物的要角,動物園和馬戲團的嬌客,有時也被當成寵物飼養。在自然界裡,熊為猛獸,鮮有天敵可以威脅他。在台灣許多原住民的狩獵傳統裡,都有禁獵黑熊的禁忌。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等皆認為黑熊的習性如人,視殺熊如殺人,會為獵殺者的親人或族人帶來厄運,如生病、死人,或穀物歉收,故多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並不會刻意去獵熊。然而,對中國人而言,黑熊更成了一物超所值的經濟動物,在優渥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卻漸漸地增加了黑熊被人狩捕的壓力,而這可能也這位山大王萬萬想像不到的。
一般黑熊不會主動攻擊人,通常只有受傷的個體和帶仔熊的母熊較兇,傷人的機會較高。從野外與熊不期而遇的難得經驗來看,黑熊多半會自動走避,所以人最適當的反應,則也是安靜地脫離現場,「保持距離,以測(二者)安全」。然若真遇到黑熊的主動攻擊,可也千萬不要採信古老的說法,以為爬樹或裝死可以逃過一劫,因為黑熊是爬樹的高手,或可能把你誤當獵物攻擊;此時,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黑熊為台灣自然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最上層的物種。因此其存續密切地關係到其他物種的消長,也深深地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其處境堪慮,而我們對他們的認知又模糊的當頭,除了持續加強其棲地的保護和減低狩獵壓力外,加緊對此物種的各種研究或許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