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
應用偵測犬的實際考量條件
許多以DNA分析為基礎的研究,如族群數量分析或棲息地利用評估,需要大量排遺樣本,若是排遺不易以目視方式尋找,便可考慮借助偵測犬來協助搜尋。然而,偵測犬雖是搜尋排遺的利器,但因所費不眥,且有動物倫理之考量,在研究進行之前,應詳細考慮以下數個因素:
- 與目標物種相關之考量:偵測犬可受訓來搜尋一般物種或是稀有物種的排遺,尤其當族群密度很低、不易以其他方法調查,如台灣黑熊、石虎等,排遺偵測犬則可成為研究這些稀有物種的重要工具。有些狗對於不同的目標物種排遺會出現不同的反應,為避免發生排遺可能遭受狗破壞,正式執行研究前應進行先期試驗。
- 氣候條件:氣候對於狗的表現有決定性的影響。排遺之所以產生氣味,是因為排遺中細菌作用的關係,過熱或過冷的天氣則會造成細菌降低、甚至停止活動,從而影響狗的搜尋。另外,氣候也會影響狗的生理狀況,在過熱的氣溫中工作,狗易因過度喘氣,而影響嗅覺;若是太過乾燥,也可能造成鼻黏膜過乾,而影響其表現。
- 地形條件:狗能搜尋廣大的區域及各種地形環境,但當地形的起伏太大,人及狗都可能很快疲憊;或是環境中充滿懸崖等落差很大的地形,雖有可能造成資料收集的偏差,但領犬員仍應要求狗維持較近的距離,以確保狗的安全。
- 物種確認:血緣接近的食肉目動物可能由於食性相近,而遭偵測犬誤認,加上排遺的外型極為相似,則造成領犬員或研究人員無法分辨而收集,此時則應考量後續利用DNA進行檢測。
- 犬組的訓練:一組好的排遺偵測犬組不僅要有好的偵測犬及領犬員,還要有兩者間的良好互動關係。領犬員要能充分瞭解狗的行為,並維持狗的健康及表現。當於野外執行工作時,找到目標物種的排遺,人才能給予狗獎賞;若是非目標物,則予以忽略。當然,平日的服從訓練十分重要,如此當狗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如遇到陷阱或毒蛇,才可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以確保兩者的安全。
- 犬隻照養:正因偵測犬是有生命的動物,應用的同時,必需肩負其照養責任。在擬定一個以偵測犬為主之研究計畫初期,便應考慮到所有可能的照養問題,例如偵測犬長期或短期的居住所在、運送、全天候醫療支援的取得等,以確保偵測犬的健康和安全。甚或是若偵測犬在野外受傷或不適任時,是否應有備用犬隻等考量。
使用偵測犬的利弊評析
Paula MacKay等人(2008)列出應用排遺偵測犬的優缺點,如下表:
優 點 |
缺 點 |
1.與研究者相比,可減少找尋樣本的偏差,例如不會受限於步道上。
2.可有效地標定出排遺的位置。
3.可立即確認動物個體曾出沒於此。
4.可有效率地搜尋遼闊的範圍。
5. 狗的敏銳嗅覺,可發現小量而隱蔽的排遺。
6.可區分不同物種,甚至個體。
7.即使動物已離開也可偵測到。
8.可應用於各種不同的棲地類型。
9.所收集的排遺可應用於後續的多種分析。
10.可用於多種目標物種。
11. 間接成為公關工具,以狗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力,進行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是件有趣的議題,可應用於保育的推廣教育。 |
1.於狗及領犬員的選擇及培訓上,需要持續地投資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2.訓練之初需要大量已確認的目標物種排遺。
3.犬隻照養及日常維護的責任重大。
4.有可能與野生動物產生衝突。
5.工作時受限於犬隻/領犬員的體能狀況。
6.偵測率可能依犬隻或領犬員而異。
7.排遺的偵測可能受環境狀況影響。
8.當排遺太舊,可能不易評估出目標物種曾出現的時間。
9.在物種確認及個體辨認上,可能需要DNA分析。
10.從排遺辨識出不同物種及個體的程度變異大。
11.如果目標與非目標物種的排遺外型相似,則可能造成混淆。 |
台灣黑熊排遺偵測犬
筆者於2006年由紐西蘭進口名為「Baxter」的德國短毛波音達犬,犬組於訓練師Rene Gloor的指導及訓練下,肩負起首次進行尋找台灣黑熊排遺的任務。在玉山國家公園之行中,Baxter順利找到28坨台灣黑熊排遺,佔該次總收集排遺的39%,就當時同行的7人而言,狗搜尋效率約為人的2至4倍。若在排遺分佈更稀疏的情況下,狗的搜尋效率應該更甚於人。Baxter所發現的黑熊排遺的新鮮程度不一,從近日內到約一個月之久不等,並偵測到黑熊的嘔吐物,顯示牠已將不同新鮮程度的黑熊排遺及嘔吐物皆概括化了。
這是國內應用偵測犬成功協助研究瀕危物種的首例。有趣的是,在野外作業期間,我們也觀察到沿途所遭逢的遊客,對於偵測犬大多抱持十分的好奇心及興趣,頻頻詢問我們狗的相關問題,並要求與Baxter合影留念。這或許是因為人與狗在歷史淵源上的親密關係,顯示出此偵測犬具有公關的效能,可拉近一般人對於目標物種(台灣黑熊)研究和保育的關注。這個訓練成果顯示熊排遺偵測犬已成功達成訓練的預期目標,可適應台灣山區的搜尋環境,深具保育宣導及研究的效能,值得妥善發揮其效能。
未來展望
訓練有素的偵測犬可同時肩負強化研究及保育宣傳的功能,近十年來國外許多研究者已積極推動偵測犬計畫,有系統地發展並應用偵測犬增進研究效能,尋找形跡隱蔽、數量稀少的野生動物排遺或其他痕跡,或者應用於保育上查緝非法的野生動物貿易,且成效彰顯。
因此,面對台灣特殊的野外研究環境,以及研究瀕危(如台灣黑熊、石虎、雲豹)及其他保育類動物(食肉目如黃喉貂、棕簑貓、白鼻心、麝香貓等)的各項限制,我們認為這項新技術的持續研發和應用,對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些大型動物除了野外族群數量稀少之外,通常機警且習性隱蔽,對於人類開發等干擾活動,以及棲地碎片化敏感,加上牠們的活動範圍廣大,多棲息於交通不便、地形崎嶇且林相複雜的山區,更增加野外研究其族群及生態習性的作業困難度。因此,有關其族群大小、分布、遺傳變異、賀爾蒙、疾病、食性等基本生物學的研究資料多不足,也造成相關單位於積極推展保育行動時的諸多限制與障礙。例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工作犬學校已成功地訓練偵測犬搜尋紅火蟻窩巢,以及感染褐根菌的病樹。
然而,如同職棒球賽,一個球隊若空有最佳的教練和球員,但欠缺幕後企業的財務支持、球隊管理、訓練場地及後勤支援,則該球隊恐難永保佳績。執行偵測犬計畫亦然,該計畫不僅需要有勝任的領犬員及偵測犬組,深入野外收集樣本,持續的計畫運作更必須仰賴相關機關於財務、制度、專業及法規等軟硬體層面的各項支持。應用偵測犬的計畫花費甚大,包含適當的犬舍、訓練場地、犬隻購置和訓練、領犬員訓練及薪俸、犬隻食物和醫療、管理雜支及犬隻運輸車輛等相關費用。單就偵測犬的花費而言,估計每年便需1萬美元,因此穩定的經費支援為計畫成功運作的先決條件。
近十年來國外許多研究者已積極推動偵測犬計畫,有系統地發展並應用偵測犬增進研究效能,尋找形跡隱蔽、數量稀少的野生動物排遺或其他痕跡,或者應用於保育上查緝非法的野生動物貿易,且成效彰顯。然發展偵測犬的計畫並非一蹴可及,必須投入必要資源和悉心經營,方能顯現長期的成效。在台灣,本研究已經成功地訓練兩隻台灣黑熊排遺偵測犬(Baxter,Weily),以及一石虎排遺偵測犬(Colby),為首次有系統應用於瀕危野生動物的研究的案例。研究顯示訓練有素偵測犬組可以作為一個快速辨識物種排遺的有效工具,並且應用於台灣野外台灣黑熊和石虎排遺的調查,成效良好。然而,臺灣由於地形陡峭,植被茂密,氣候潮濕,偵測犬在臺灣的應用情況仍有待評估。然而,由於黑熊活動範圍廣泛,且分布區域於偏遠的山區,以及目前可偵測的黑熊排遺分布通常極為稀疏,因此我們認為在現今擷据的研究經費考量情況下,目前黑熊偵測犬應用於野外研究的效益恐有待再評估。話雖如此,我們仍是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看到更多的偵測犬穿梭於台灣山林裡或或在機場港口間,有效地協助各項保育研究工作的進行,成為台灣生態保育界的生力軍!
圖、文: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