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限儀座流星雨雨(Quadrantid,010 QUA)是每年固定發生的三大流星群之一,發生時間就在元旦假期後,且流星明亮。但因極大期時間短暫,再加上落在天氣往往不太好的北半球冬季時分,因此觀測資料不若其他兩群流星雨多。
象限儀座流星雨活動時間一般在12/28至隔年1/12期間,國際流星組織(IMO) 預測2017年的極大期落在臺北時間1月3日(星期二)22時,每小時流星數量可能在60~200顆之間,平均約為120顆,流星速度中等(約每秒41公里),平均亮度偏亮(1 ~2 等以上)。今年極大期逢月齡5的眉月,月亮約於晚間22時西沈,但此時輻射點尚未升起。所以臺灣地區的最佳觀賞時間在3日午夜24時(4日凌晨0時)到4日天亮前,完全不受月光影響,觀測條件不錯!但前述數量僅是「完全無光害,肉眼可見最按星等達6.5等,且輻射點在天頂(大氣減光效應最小)」的最佳狀態下的每小時預測數量,但通常不會有這麼好的條件,一般無光害情況下真正能看到的可見流星數量會是ZHR的60%左右,所以IMO指出極大期時,無光害處能預期的數量大概是每小時25顆左右。
各流星雨專家預測結果指出今年並沒有讓人驚喜的流星數量增加的狀況,流星雨專家Jérémie Vaubaillon所做的模擬預測甚至指出今年的象限儀座流星雨密度低於平均。再加上象限儀座流星雨有個最不討喜之處:它的極大時間非常短暫,通常只有幾小時(極大期±3小時),和其他流星雨可以綿延數天的狀況不同,所以有時錯過極大期之後,就很難看到象限儀座流星雨的蹤跡了。所以按此「習性」,大約在1/4凌晨1~2時以後,這群流星雨的數量就已經大減,又因為此時的輻射點仰角很低,受大氣減光效應影響,可能流星數量會少到幾乎沒有的地步。
除了上述的主極大(傳統極大期)之外,流星雨專家計算與96P/Machholz彗星和2003 EH1小行星軌道有關的流星體物質分布的狀況,認為地球會在主極大之前約14小時先遭遇由質量較小的流星體組成的流星體團塊,不過引起的流星比較暗,肉眼與攝影觀測不可行,只能透過電波觀測或望遠鏡觀測方式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