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240期

共 14 筆相關資料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環境與保育|
Nov. 01 2021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桃園藻礁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撰文:李永適 攝影:陳郁文   距離「珍愛藻礁」公投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為釐清這個自今年5月以來掀起軒然大波的公投案爭議,我們特別在本期雜誌製作了〈藻礁 何去何從?〉。本刊作者居芮筠與攝影師張嘉麒、陳郁文數度在疫情中前往桃園藻礁地區,訪問多位學者專家,希望在公投前夕讓讀者對這攸關生態、環保、經濟,能源甚至國安的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正如本篇報導指出的,桃園藻礁可以說是一片生物學上的奇蹟。每年僅能生長0.1公分的造礁藻類,自4500年前開始出現,竟逐漸構築成一片綿延27公里的廣大礁石區,孕育了臺灣沿海罕見的生...

藻礁 何去何從?
環境與保育|
Nov. 01 2021

藻礁 何去何從?

藻礁 何去何從? 以殼狀珊瑚藻為主建造的藻礁,千年來守護著桃園的海岸。保育、政治、能源、經濟等複雜因素,如何讓藻礁陷入泥淖? 撰文:居芮筠 攝影:陳郁文、張嘉麒   巨大的海岸沙丘下方,大潭藻礁在潮水的漲退中時隱時現。藻類專家、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少倫和我站在沙丘頂端,蹲下來檢視一塊可能是被海水沖上來的碎礁石。「這上面是殼狀珊瑚藻,下面是珊瑚,紋理不一樣。」劉少倫說。我接過這塊死去的礁石,堅實的珊瑚塊上平鋪著一層層殼狀珊瑚藻,輕輕一撥就碎。由於結構鬆軟,「生物很容易鑽進它的礁體,形成多孔隙,這也說明為什麼藻礁能孕育大量的無脊椎動物。」劉少倫說。 ...

自相殘殺的戰爭
歷史與文化|
Nov. 01 2021

自相殘殺的戰爭

自相殘殺的戰爭 衣索比亞的內戰已經變成人道危機,數以百萬計的人流離失所,數千人喪生,國家存亡危在旦夕。 撰文:琳西.艾達里歐、瑞秋.哈提根 LYNSEY ADDARIO AND RACHEL HARTIGAN 攝影:琳西.艾達里歐 LYNSEY ADDARIO   衣索比亞北部被圍困的提格雷州唯一開放的幾條道路,通往的是無止盡的黑暗故事。沿著提格雷中部阿比阿迪外圍的一條小徑,阿阿亞.蓋比特克勒講著他的故事,簡單得充滿悲劇色彩。他有六個兒子。有一天他叫其中五個到家裡的田地去採收小米,有四個從此沒有回來。 衣索比亞士兵在2月抵達村莊時,「我的兒子都沒有...

冰凍世界的融化危機
環境與保育|
Nov. 01 2021

冰凍世界的融化危機

冰凍世界的融化危機 南極半島的海冰正在減少,漁船也為了捕獲磷蝦而進駐。此時此地,海洋生物需要更多保護。 撰文:海倫.史凱爾斯 HELEN SCALES 攝影:湯瑪斯.P.帕斯查克 THOMAS P. PESCHAK   在白雪皚皚的岸邊停靠著一艘充氣船,內科港的巴布亞企鵝將近一年來第一次見到了人類。 當時是2021年1月,下船的不是一群遊客(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而缺席),而是牛津大學企鵝生物學家湯姆.哈特與其他幾位重返南極半島的科學家。一隻身高75公分的巴布亞企鵝搖搖擺擺地經過他們面前,尋找自己的巢,鳴叫聲在這個約由2000隻巴布亞企鵝組成的群體中迴...

旅程教會我們的事
歷史與文化|
Nov. 01 2021

旅程教會我們的事

旅程教會我們的事 一場跨越全球的徒步旅行能帶來哪些體會,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動盪的世紀?溫柔對待地球。盡己所能地分享。但最重要的是不要遺忘。 撰文:保羅.薩洛培克 PAUL SALOPEK 攝影:約翰.史坦邁爾 JOHN STANMEYER   沒有人確切知道,為何在非洲居住了大約24萬年之後,生理結構上的現代人類決心走出母大陸,征服世界。 這個問題占據我的腦海,因為將近九年來,為了講述一則故事,我沿著人類祖先在石器時代出走非洲的路線徒步長征。我已經到達東南亞。計畫最終要跋涉到南美洲的尖端,也就是智人走到陸地盡頭的地方。我的目標一直都很簡單:為我的人...

星之子
旅遊|
Nov. 01 2021

星之子

星之子 攝影師以安地斯地區為舞臺,透過鏡頭重新想像《小王子》的經典故事,既天馬行空又意義深遠。 攝影:瑞佛爾.克勞雷   故事背後 攝影師對《小王子》的重新演繹,提出了關於文化與身分的大哉問。 攝影師瑞佛爾.克勞雷有一天用Google搜尋關鍵字「玻利維亞」。搜尋出的圖片一如預期,都是對他祖國的既定印象:駱馬、高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克勞雷說,這些照片通常是外國人所拍攝,使安地斯文化充滿異國風情,好像定格在時光中。事實上,當地文化也隨著變化萬千的世界而演化茁壯。 後來,克勞雷在閱讀《小王子》英文版時,進一步思考那些照片怎樣影響他對自己和家鄉...

佛奇博士:他的生活與工作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1

佛奇博士:他的生活與工作

佛奇博士:他的生活與工作 安東尼.佛奇接受國家地理團隊專訪,暢談他的個人經歷、職業生涯,以及他在愛滋病到COVID-19的公衛危機中扮演的角色。訪談內容已集結成書(本文為摘錄),銷售所得將用於保育工作和拍攝紀錄片。 以下摘錄自國家地理即將出版的新書《佛奇──預期意外:關於真相、服務和前進之路的十堂課》(暫譯,原文書名為Fauci—Expect the Unexpected: Ten Lessons on Truth, Service, and the Way Forward)。   我們務必要準備好進入未知領域、預期意外的發生,盡可能抓住機會。...

這種蜂臥花而眠
環境與保育|
Nov. 01 2021

這種蜂臥花而眠

這種蜂臥花而眠 在美國西部球錦葵盛開之處,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蜂,牠和這種植物同名,並以它為食。 自然攝影師喬.尼利和妮可.尼利在亞利桑那州的田野散步時,發現這種蜂把花拿來作另一種用途:當成床。球錦葵蜂不築巢;雌蜂睡在地穴裡,雄蜂睡在植物上。接近日落時分,尼利夫妻看到球錦葵蜂進入一朵朵花中。「牠們就這樣爬進去,然後倒頭躺下。」喬說。 後來又飛來一隻蜂,看到所有花都被占滿後,牠便把其中一個單人床位變成雙人床。―PATRICIA EDMONDS

誰是「龍人」?
歷史與文化|
Nov. 01 2021

誰是「龍人」?

古人類學 誰是「龍人」? 一具14萬6000多年前的頭骨出土,它可能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 被藏在一座廢棄井底將近90年之後,一具保存完好的頭骨重見天日。這件文物可能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龍人(Homo longi,重建如上)。 這個頭骨至少有14萬6000年的歷史,混合了古代和現代特徵,顯示它與我們關係相近,有些研究人員說,它與我們的關係甚至比尼安德塔人更近。「我手上拿過許多其他人類頭骨和化石,但沒有一個像這樣。」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學家倪喜軍說。 然而,龍人引發了爭論,有些專家認為它可能是丹尼索瓦人,這是尼安德塔人神祕的姊妹群,僅由少量化石為代表。...

動物上太空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1

動物上太空

動物上太空 撰文、製圖: 泰勒. 馬吉雅柯莫、亞歷山大. 史戴格梅爾   尼爾.阿姆斯壯在1969 年首次踏上月球時,兩隻蘇聯的四爪陸龜已成功環繞月球飛行一圈。事實上,在人類上太空之前,包括昆蟲在內的數十隻動物就已經完成了牠們的太空之旅。1940 年代,科學家開始探索大氣最外層的邊界,希望知道人類能不能撐過火箭升空的過程,並在無重力環境中存活;如果成功,又是否能在這樣的狀態下操作太空船。 雖然相關研究已不再用到太空犬(如上圖),但數十年後的今天,小鼠、果蠅甚至水母仍在持續拓展我們對生物在太空與地球上的了解。這些研究說不定有天能提供關鍵資訊,幫助我們將人類送...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