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4 筆相關資料
5月|總編輯的話 海洋專刊 關心海洋需要長久與持續 撰文:李永適 攝影:大衛.都必烈 DAVID DOUBILET 二十多年前我迷上潛水,開始在臺灣鄰近水域下海,驚喜地發現了臺灣四周竟然存在著豐富多采的珊瑚礁生態系。作為雜誌的採訪編輯,我開始報導臺灣珊瑚礁面臨的問題,1997年參與了第一次由珊瑚礁學會舉辦的珊瑚礁總體檢,跟隨宋克義、黃將修、鄭明修、陳昭倫等珊瑚礁研究學者潛入臺灣各地珊瑚礁,看著學者、學生與民間潛水業者共同在水下測量、評估珊瑚生存狀況,見證了臺灣珊瑚礁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1998年我做了一個臺灣鯨豚的報導。從澎湖沙港的圍捕海豚習...
鯨魚的祕密 有些鯨魚和海豚族群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方言,這些文化特徵曾經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 撰文/克雷格.威爾許 攝影/布萊恩.史蓋瑞 約翰.福特想要擁有鯨魚視角。1978年的某個夏日,一群虎鯨高速游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的一片卵石淺灘。這位年輕的生物學家穿戴著潛水衣和呼吸管,在水裡等待著。幽靈般的黑白隊伍就像一隊U型潛艇,從水面下快速駛近。福特滑入海裡。在水深僅3公尺處,這群虎鯨放慢速度並轉成側身。牠們將身體一部分浸在水中,開始拍打尾鰭,扭轉擺動著身體。牠們一個接一個在石頭上磨蹭自己的側身與腹部,就像灰熊靠在松樹上撓背一樣。 現年...
搶救脆弱的珊瑚礁 氣候變遷使海水暖化、導致某些世界上最壯麗的珊瑚死亡,因此科學家竭盡全力保護脆弱地區,並培育更強韌的物種。 撰文/珍妮佛.霍蘭 攝影/大衛.都必烈、珍妮佛.海斯 戴著呼吸調節器的潛水員高聲歡呼,開心得手舞足蹈。那是2020年8月。在佛羅里達礁島群水下4公尺處,海洋生物學家漢娜.寇克和來自莫特海洋實驗室暨水族館的同事一直在一座礁石附近等待。就在午夜之前,整座珊瑚礁寧靜地爆發了,一團團小小的粉橘色精子與卵子開始浮升,用點彩畫派風格的生命爆發點綴著大海。 這場突如其來的騷動即多種造礁珊瑚的典型繁衍方式――通常是每年一次,在夏夜某次月圓...
海底為家28天 勒洪.巴勒斯塔和其他三名探險家在窄小的艙室裡待了一個月,並在地中海海底潛水。他們找到令人驚奇的海洋生命,也發現我們對這片神祕世界的衝擊。 撰文、攝影/勒洪.巴勒斯塔 我在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海岸長大。我第一次游泳、用呼吸管潛水和水肺潛水都是在蔚藍海岸。多年後,地中海成為我的職業根據地,我眼睜睜看著這段大量遊客造訪的海岸遭到任意開發的蹂躪,同時我也看到五十多公尺下的深海世界似乎仍保持完整。然而直到不久以前,我對那些地方仍只短暫瞥過幾眼。 水肺潛水時,光是從那樣的深海浮到水面就要花費四到六小時;你得緩慢減壓,以免因為潛水夫症而死。因此,待...
汪洋中的追尋者 找到鐵達尼號或許是羅伯.巴拉德最著名的事蹟,但對他而言,搜尋科學與文化瑰寶是終生的探險。 撰文/瑞秋.哈提根 「如果飛機在那裡,機器應該早就看到了。」羅伯.巴拉德說;他口中的機器指的是從他那艘64公尺長的海研船「鸚鵡螺號」下水、長4公尺的自主式水面載具(ASV)。 他坐在鸚鵡螺號的艙房裡,手指著電腦螢幕上的海床地圖。這艘ASV是配置多波束聲納的遙控船,在繞行尼庫馬羅羅環礁周遭的珊瑚礁後,製作了海底影像;巴拉德在這座偏遠的太平洋小島,尋找美國傳奇女飛行員愛蜜莉亞.艾爾哈特所駕駛的洛克希德.伊萊克特拉10E型飛機。 這位78歲的...
保育人氣賽 野生物保育的經費和宣傳總著重於保護討人喜愛的物種。或許該重新思考這件事了。 撰文:克莉絲汀.戴拉摩爾 來讓我們好好認識一下美國埋葬蟲,又叫做巨型埋葬蟲。身為昆蟲世界中的禿鷲,這種腐食性昆蟲曾成群遍布於美國35個州,在結實累累的平原上清除各種動物屍體。但如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列為極危物種。這種大自然清道夫只剩下四個零星族群,部分因素可能包括棲地消失、農藥和光害。 美國埋葬蟲像老虎一樣,有著橙黑交錯的斑紋;也像老虎一樣,數量正在減少。老虎是辨識度極高的象徵性保育物種,但是大多數人對美國埋葬蟲卻相當陌生。 這種差異是旗艦種占主導...
冰河巨石的奇幻漂流 攝影:湯姆.理查森 曾經看過這樣突兀的石頭嗎?它很可能是一塊冰河漂礫,受冰河的運送而移動,並在融冰後遺留在某處,有時候距離它們的原始所在地數百公里之遙。 漂礫從手掌大的卵石到像房子大的巨石都有。它們被遺留在荒野、山腰與海底。但這些流浪的石頭──就像在英格蘭約克郡谷地的印格波羅山附近的這一顆──在周遭的環境中獨樹一格。它們的岩性(或說物理組成)和它們所在環境的底岩不同,常形成驚人的景觀,變成吸引觀光客的景點和當地傳說的焦點。 不過這些岩石會訴說自身的故事,且對於知道如何觀察地貌的科學家來說,漂礫提供了地球冰河數千年來移動的線索。...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