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225期

共 15 筆相關資料

以古鑑今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0

以古鑑今

8月|總編輯的話 終結瘟疫 以古鑑今 撰文:李永適   人類的命運就是不停地寫下一頁又一頁的大流行病史,儘管這些流行病不斷發生,全人類卻依然不願嚴肅看待,直到疫情難以收拾。然而一旦危機過去,我們很快又把它拋到腦後,即便下一個大流行病來臨,我們依然沒有做好準備,這次COVID-19在全球造成的災難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一期雜誌封面故事要帶我們依循歷史的腳步,試圖找出人類與傳染病的關係,以及在每次全球大流行的瘟疫中冒著生命危險拯救我們的勇者。 天花是第一個透過接種疫苗而根除的傳染病,從18世紀發展人痘托種與牛痘疫苗,直到19世紀初期法國化學家路...

全球流行病如何改變我們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0

全球流行病如何改變我們

全球流行病如何改變我們 危機過後,我們還會記得先前學到的教訓嗎?歷史教了我們什麼?這對今天的我們意義為何? 撰文:理查.康尼夫 Richard Conniff   3月初某個星期天,正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各地迅速蔓延,美國海岸防衛隊巡邏艇「長槍號」搖晃駛過海面,前往在加州海岸23公里外等待的「至尊公主號」郵輪。這艘巡邏艇載送的是一組災難醫療隊,要將郵輪上3500人中的病人與看似健康的人隔離,並準備將他們帶上岸。在「長槍號」上待命的,是待過世界各地「熱區」、有數十年經驗的傳染病專家麥可.卡拉漢以及他的團隊,但他說自己「狼狽地」吐...

水無所不在卻無影無蹤
環境與保育|
Aug. 01 2020

水無所不在卻無影無蹤

水無所不在卻無影無蹤 跋涉3900公里穿越印度,揭開神聖河流的神祕魅力──以及威脅當地生活方式的危機。 撰文:保羅.薩洛培克 PAUL SALOPEK 攝影:約翰.史坦邁爾 JOHN STANMEYER   「你們會變魔術嗎?」 拉加斯坦邦的村民這麼問。他們看著我們在烈日下穿越塔爾沙漠。我們蓬頭垢面、滿身塵土、曬得黝黑:像是曬焦的稻草人,牽著一頭馱驢跋涉印度。當地人以為我們是流浪藝人、江湖郎中或巡迴馬戲團。他們以為我們是魔術師。而我們的回答是:對,沒錯。我們有魔法。不過其實每個人都有。 魔法就在水中。 人體內的水分跟地球表面的含...

女人打頭陣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0

女人打頭陣

女人打頭陣 玻利維亞、紐西蘭和阿富汗的女性在取得政治權力上都大有斬獲。但是隨著她們的影響力增加,卻仍有許多女性面臨來自文化層面的阻力,甚至是暴力。 撰文:拉妮雅.阿布茲德 RANIA ABOUZEID 攝影:安卓雅.布魯斯 ANDREA BRUCE   玻利維亞的這位市長以為自己差點就要死了。 2019年11月6日,玻利維亞的市政大樓遭人放火,原因是10月的總統大選備受爭議,引發民眾示威抗議,要求支持社會主義的總統埃沃.莫拉萊斯下臺。48歲的瑪麗亞.派翠西亞.雅瑟.古茲曼市長是莫拉萊斯的走向社會主義運動黨黨員,她逃出火災現場,並試圖躲開外頭...

我隨時隨地都在害怕
環境與保育|
Aug. 01 2020

我隨時隨地都在害怕

我隨時隨地都在害怕 隨著烏干達的森林棲地萎縮, 飢餓的黑猩猩開始以農作物為食,還會搶走人類小孩, 考驗著當地居民與受保護動物之間的關係。 撰文:大衛.逵曼 DAVID QUAMMEN 攝影:羅南.唐納文 RONAN DONOVAN   對恩特格卡.賽馬塔與她的家人來說,在烏干達西部沿著山脊線的一小塊土地刻苦謀生,已經夠困難了。他們生產的食物僅能餵飽自己並賺點現金,現在卻有一群飢餓、大膽的黑猩猩威脅著他們的生計,甚至是他們的安全。 這些黑猩猩靠近他們的土地已有一、兩年時間,牠們在奇亞馬亞卡村四處遊蕩,尋找食物,從樹上扯下香蕉,隨手抓走芒果、木...

封鎖的大都會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0

封鎖的大都會

封鎖的大都會 從直升機上拍攝的景象清楚顯示出紐約人是怎麼集體待在家中,以期阻止COVID-19擴散。 攝影:史蒂芬.威爾克斯

從虛擬生活到居家隔離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0

從虛擬生活到居家隔離

從虛擬生活到居家隔離 我這一代在網路世界如魚得水。但是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將我們與實體世界切割開來, 我們還是失去了什麼。 撰文:奧利佛.黃   我擔心再這麼下去,我們之中某些人將永遠無法完全走出自我隔離;恐懼和不確定性將導致我們失去部分與世界的實際連結。 我的名字來自以湯瑪士小火車為主角的《鐵路系列》童書。我大哥當時在讀這套書,小西方火車頭奧利佛是他的最愛之一。我母親覺得這個名字很美,因此我是以一輛火車命名的。 我這個名字也帶點詩意:我是同卵雙胞胎,這讓我跟我哥哥伊森沿著平行的軌道發展。如果你曾認識雙胞胎,那應該聽...

重新認識度度鳥
科學與新知|
Aug. 01 2020

重新認識度度鳥

重新認識度度鳥 這種已經滅絕、不會飛的鳥的描繪圖,數百年來都是藝術家和荒誕故事的靈感來源,如今它正逐漸變得清晰。現代科學工具和新發現的骨頭,結合歷史上的目擊紀錄和之前研究的標本,讓科學家能重新認識這些曾在模里西斯繁衍興旺的神祕鳥類,了解牠們的解剖構造和生命週期。 繪圖:費爾南多.G.巴蒂斯塔 研究編輯:派翠西亞.希利  

為了吸引女士,雄蛾露出這玩意兒
科學與新知|
Aug. 01 2020

為了吸引女士,雄蛾露出這玩意兒

為了吸引女士,雄蛾露出這玩意兒 攝影:哈立德.阿布杜拉.薩伊德.阿勒哈德拉米   雄性黑條灰燈蛾只有在交配時才會讓牠毛茸茸的尾部膨脹,目的只有一個:引誘雌性。這些管狀器官上覆蓋了散發費洛蒙的剛毛。雄性黑條灰燈蛾在幼蟲時期吃下愈多對人類而言有毒的植物,這些器官就會愈大且愈有力。—MAYA WEI-HAAS

昆蟲如何轉變成牠們看不到的顏色?
科學與新知|
Aug. 01 2020

昆蟲如何轉變成牠們看不到的顏色?

昆蟲如何轉變成牠們看不到的顏色? 針對這些變色龍般的幼蟲的研究,顯示牠們不只用眼睛來「看」。 樺尺蠖是偽裝大師。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牠們在幼蟲階段能改變皮膚的顏色以融入背景──甚至不用看見這些環境。在飼養了超過300隻樺尺蠖幼蟲後,英國科學家用黑漆遮住一部分幼蟲的視線(黑漆之後會隨幼蟲蛻皮而去除,對牠們無害),並將幼蟲放置在含有白色、綠色、棕色與黑色棍子的箱子裡,然後給牠們一些時間適應。 當研究人員打開箱子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幼蟲,無論看得見或看不見,都改變了身上的顏色以與箱子中的棍子顏色一致。研究人員接著將這些幼蟲移到含有兩種不同顏色的棍子的新箱子裡,結果大約80%的幼...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