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 筆相關資料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附近,發現了一個雙星系統,這是第一次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發現一對恆星。這項發現是以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遠鏡(VLT)所收集的資料為基礎,這不僅幫助我們理解恆星如何在極端重力的環境中生存,並可能為在接近人馬座A*的地方發現行星鋪路。 研究人員表示黑洞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具有破壞性。雙星系統是指兩顆恆星互相繞著軌道運行,這在宇宙中十分常見,但以前從未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發現過,因為那裡的強大重力會使恆星系統變得不穩定。這項新發現顯示,即使在破壞性條件下,有些雙星系統也能短暫存活。新發現的雙星被稱為D9,它被發現得非常及時,據估...
歐洲太空總署Gaia任務團隊宣布在銀河系內發現了一顆新迄今最大的恆星級質量黑洞,其質量高達太陽的33倍。這項發現對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的理論及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當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盡頭時,由於自身重力坍縮,引發一場超新星爆炸。在爆炸之後,剩下的是恆星的超高密度核心殘骸。根據恆星的質量,這高密度核心殘骸可能是一顆中子星,密度高到一茶匙的大小重約一兆公斤;或者是一個黑洞,一個重力場大到連光都無法逃離的物體。目前銀河系內所發現由上述恆星演化到盡頭後生成的「恆星級質量黑洞」(註: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 A*」為四百萬倍太陽質量,其不屬於恆星級黑洞的範疇。)平均質量為10倍太陽質量。在...
最近天文學家們在銀河系附近的宇宙空間中,發現一個由數個超星系團,與部分宇宙網結構所組成的氣泡狀結構,質徑約10億光年,氣泡中心距離銀河系約8.2億光年,此項發現對於宇宙學中推測宇宙膨脹的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根據宇宙膨脹的理論模型,在宇宙誕生之後到約40萬年的時間中,整個宇宙充滿了由基本粒子所組成的高溫與高密度電漿。在此時期,電子和氫、少數的氦原子核都混雜在電漿之中。若電漿中產生了密度的些微不平均,會導致重力場同步形成些微的不平均。而在密度差異所產生的重力,與電漿的壓力相互平衡推擠下,將在電漿中產生疏密波,並以聲波的形式在電漿中傳遞,此理論稱為重子聲學震盪(Baryon Acous...
如何量稱一個星系?這是一個天文學上的挑戰,特別是稱之為家的星系。事實證明,有幾種方法可以處理銀河系的質量,最近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項研究總結了這些方法,以提供最佳的答案。 一種方法是觀察星系中恆星的運動。大多數銀河系的恆星以圓形軌道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如同行星繞著太陽轉一樣,恆星也繞著星系中心旋轉。由於引力是使恆星保持在軌道上的力量,可用恆星的速度和離星系中心的距離來確定其軌道內的質量。接著可以畫出已知恆星的速度和離中心的距離,得到所謂的旋轉曲線(rotation curve)。在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中對這條曲線的測量是第一個證明星系的質量遠遠超過可見恆星所能解釋的證據,從而導致...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在早期宇宙中發現棒旋星系EGS-23205,當時宇宙年齡只有現在的25%。EGS-23205類似於銀河系,有著恆星從中心延伸到外盤的細長棒狀特徵。在韋伯之前,哈伯太空望遠鏡從未在如此早期宇宙中檢測到棒旋星系,在哈伯的影像EGS-23205看起來只是個模糊的圓盤狀污點,但在去年夏天韋伯拍攝的影像中,它卻帶著清晰的棒旋星系構造。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了另一個棒旋星系EGS-24268,同樣來自約110億年前,這兩個棒旋星系存在的時間,比以前發現的任何星系都還要更早。這顯示韋伯比哈伯更適合觀測早期宇宙星系構造,而其原因...
銀河系就像一件古老的羊毛衣那樣,中間應該布滿了「黑洞」,根據科學家的估計,應該有多達1000萬至10億個恆星質量的黑洞在銀河系中遊蕩,但有一個最糟的問題就是它們基本上是不可見的,只有在它們路過一些物質或天體時,其重力場改變環境亮度才可間接察覺,一個研究團隊首次成功地探測到一個孤獨黑洞,它距離地球5200光年。 黑洞的重力場相當強大且極端,它會扭曲任何穿過它的光,所以當一顆遙遠恆星或星系的光抵達它附近時,適當的行進方向及角度將使它變得異常明亮,此時科學家見到它就知道這個光是經過了一次重力場放大的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重力透鏡效應,而根據其尺度大小,這次的現象則被歸類為微重力透鏡效應,藉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