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5 筆相關資料
近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遊蕩犬衝擊生態。國立臺灣大學及其他研究單位近日共同發表一份全臺遊蕩犬研究,透過收集公部門及民間自動相機資料庫資料,證實只要遊蕩犬愈活躍,鼬獾和食蟹獴的活躍度、豐度就會愈低。相關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論文於1月刊登於國際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 研究作者之一何欣澄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須迫切落實不餵食、不放養,減少遊蕩犬繁殖,以保護野生動物族群生存。
農業部20日公布每兩年一次全國遊蕩犬數量調查的推估結果,2024年全國有14萬1584隻遊蕩犬,較2022年15萬9697隻減少11.34%,認為現行針對遊蕩犬族群管理相關配套措施,能控制遊蕩犬族群不繼續擴張。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理事長李宗宸則稱,調查推估結果的95%信賴區間,數量落差可達數萬隻,而在野外、淺山區域,遊蕩犬對野生動物及畜牧的威脅仍在,認為政府應盡快落實在生態熱區與林保署轄下法定保護區的遊蕩犬隻移置及禁餵令。
【你來報報】 文:沈嘉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 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事件頻傳,近日有保育團體在二仁溪畔記錄到草鴞幼鳥遭遊蕩犬咬出巢區,幼鳥最後死亡。3月初,30多個保育團體發起聯合聲明,呼籲主管機關應有積極作為,禁止餵食遊蕩犬,並公開「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簡稱試辦計畫)的在地執行情況。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農委會提出《動物保護法》近年來最大規模修正,目前正在草案預告階段。農委會12日公布,2022年全臺遊蕩犬推估共15萬9697隻,較2020年成長2.46%。為解決持續增加的遊蕩動物,本次修法新增寵物專章,要加強源頭管理。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曾以寧報導 2020年農委會畜牧處調查顯示,全臺有超過15萬隻遊蕩犬。特有生物研究與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表示,這個數量已經高於大多數臺灣原生的食肉哺乳動物,大概只有鼬獾的數量可以與之抗衡。遊蕩犬儼然成為臺灣野外生態系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牠(狗)的原生生態系是人類的家裡。」清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表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狗是原生種,因為狗是人類馴化出來的。澳洲野犬頂多三千多年前到澳洲,也是人帶過去的,「狗到哪裡都算『野化』的,牠不是原生種,因為牠是人造(人擇)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