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1 筆相關資料
草鴞是臺灣唯一棲息在平原草地、非森林性的貓頭鷹,棲地離人類居住空間很近,但由於晝伏夜出的習性不易觀察,早期保育人士推估全臺僅有100隻或300~500隻,為臺灣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 然而草鴞的實際數量有多少,又分布在哪裡?數量稀少而瀕危的原因為何?需有基礎科學數據才能提出相應的保育措施。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學者經過10年調查研究,對草鴞在臺灣的生存樣貌和風險逐漸有了清楚的描繪。而南部地區的魚塭、農地等面臨光電和工業區的開發侵蝕,致使草鴞棲地更破碎與劣化,學者也對此提出警示。
台灣有12種貓頭鷹,各自使用不同類型的棲地。體型最大的黃魚鴞,仰賴溪流環境為生;瀕臨滅絕的草鴞以低海拔草生地為休息和繁殖的重要棲地;身形最迷你的鵂鶹棲息於中高海拔森林環境;而長途跋涉來台灣度冬的短耳鴞,多用平原農耕地;低、中海拔森林環境中的領角鴞正進軍到城市公園、校園綠地。台灣的河口、高山,草地、原始林,都市至人煙罕見的區域都有貓頭鷹的蹤跡。人類與貓頭鷹間存有活動時差的瓶頸,受限於夜間視力,解答貓頭鷹謎團的過程就像場漫長的馬拉松,在尚未了解貓頭鷹之時,常常不經意就傷害到牠們。 被列為I級保育類的草鴞,主要分布於南部丘陵的草生地,是台灣唯一的地棲型貓頭鷹,以小型哺乳類為食,尤其喜好鼠類。大...
黃魚鴞,台灣島上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雙翼展開的寬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身高,然而如此碩大的身形卻能夠完美隱身在原始山林之間。黃魚鴞特殊的棲地需求、晝伏夜出的習性、低沉且辨識度低的鳴叫聲,讓牠們成為台灣貓頭鷹留鳥中最晚被博物學家發現的種類(由日籍動物學家黑田長禮於1916年紀錄),後續的野外目擊紀錄也寥寥可數,生態習性充滿神祕的色彩。 屏科大野保所的孫元勳教授長期投入黃魚鴞的研究和保育工作,自1990年代起陸續在台北烏來、花蓮砂卡礑以及...
一個廢棄的啄木鳥洞為三隻赤褐鵂鶹(ferruginous pygmy owl)寶寶提供了理想的藏身之處。成年的赤褐鵂鶹體長只有約15公分,但別看牠們體型嬌小,牠們是非常強悍的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