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 筆相關資料
在義大利各地鄉村,昔日神聖的宗教聖地如今為新一代旅人帶來內心的寧靜。 撰文:茱莉亞.伯克利 攝影:安德烈.法拉奇塔 大衛.加格里奇第一次看到義大利的拉韋爾納聖所,是在1994年的校外教學。加格里奇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一個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家庭,校外教學時才14歲,但正是在這座位於托斯卡尼山中的會院裡,他的生命就此改變。 「我內心充滿感動。」他說,「我一直記得那裡的木頭香氣。神對我說話了。」加格里奇在拉韋爾納受到感召,立誓成為方濟會修士,並在聖所接受了一年訓練。他在托斯卡尼的各個會院服務了20年,並在耶路撒冷待了一年後,以方濟各會大衛修士的身分回到這座山區,...
AI系統的變化速度與用來執行AI的硬體變化一樣快。70年前的初始版本能穿越迷宮,今日的可以執行天文運算。到了明日,誰知道呢? 早期類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今日是AI的發展前沿,但其實源於數十年前就出現的一個想法。最早的一個原型是隨機神經模擬強化計算器(SNARC),由電腦科學家馬文.閔斯基創建於1951年。這套電路由真空管、電阻器、電容器組成,模擬一個神經元,與其他39個神經元共同在一架平臺鋼琴大小的網路內運作。每一個節點所做的運算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決策。SNARC能運用這樣的計算能力解開電腦化迷宮問題。 最新的類神經網路有幾千億個互連節點,能解決非常複雜...
撰文:貝琪.利透 五千多年前,希臘基克拉哲斯群島的工匠開始創作小型的大理石裸女雕像,人物的雙臂交叉、一頭捲髮,眼睛瞪得大大的。雕像上曾經鮮豔的彩繪都褪色了,只留下原本彩飾的些微痕跡。然而正是這些相對樸素的模樣,影響了數千年之後的藝術家。 19世紀時,文物獵人開始在基克拉哲斯的古墓以及至少一座聖殿中找到這些雕像。許多雕像毀損的部位都一樣,都在脖子與膝蓋,表示這樣的損壞是刻意造成的,甚至可能是儀式的一部分。由於創造出這些雕像的文化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學者只能推測它們的意涵與功能。儘管如此,畢卡索及布朗庫西等現代藝術家都從這些獨樹一幟的風格,以及看似簡單的設計中汲...
藝術家金柏莉.威廉斯(Kimberly Williams)對「路殺」(roadkill)情有獨鍾。她會在路上找尋並帶回命喪輪下的動物屍體,但她絕不為藝術殺生。
16世紀以後,歐洲與亞洲經由海路的交會碰撞出令人讚嘆的火花!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攜手推出「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從臺灣所在的東亞海域出發,透過不同文物的匯集與組合,更全面地呈現大航海時期以來,東亞海域周邊地區在多方相會下所發生的文化撞擊與交流。 五段時期展品 先睹為快 啟航!前往新世界 地圖,是探索新世界最典型的證據,除了藉此理解世界地理,透過相應的人物描繪,東亞地區的人們對於外界的認識得以更為具體。 《世界四大洲、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 (傳)小原慶山 江戶時代 18世紀前期&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