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荒野保護協會

共 8 筆相關資料

2024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活動花絮(四)
活動|
Oct. 02 2024

2024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活動花絮(四)

隨著8月底Tim Laman旋風式來訪,並獨家帶給工作坊學員攝影上的個別建議後,很快就迎來在9月7日舉辦的最後一次影像故事工作坊。這次舉辦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的目的,本就是希望讓已具備相當攝影能力的學員能深入認識影像故事的理念與編排方法,並以雙連埤這處國家級溼地及野生動物保護區、守護這片溼地的荒野保護協會團隊、雙連埤周邊的人文與友善農業等相關故事作為拍攝的目標,讓大家用自己的專長,說出雙連埤的故事。 相較於之前幾次先帶大家認識雙連埤、訪問荒野夥伴、農友、居民、志工,到各種情境、不同地點拍攝活動或自然景致,盡量涵蓋雙連埤的種種背景,這次更聚焦在學員們技巧上的進步和拍攝成果。重頭戲就在第一天下...

與Tim同行,探索臺灣
活動|
Sep. 13 2024

與Tim同行,探索臺灣

走遍世界各地拍攝野生動物,並以收錄全世界所有天堂鳥種類的《天堂鳥》及《鳥類星球》 攝影集圈粉無數的國家地理攝影師提姆.雷曼(Tim Laman)受邀擔任2024「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評審,在百忙中抽空來臺擔任頒獎人,並以「鳥類星球」為主題,在攝影論壇中分享了他累積數十年的經驗與精采影像。

2024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活動花絮(二)
活動|
Jul. 08 2024

2024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活動花絮(二)

2024年6月15日,國家地理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的12位學員再度從臺灣各角落來到雙連埤,參與第二堂課。為了把時間留給大家探索這處國家級重要溼地,室內課部分集中在第一天上午。課堂中不但介紹了郁文老師的私房書單,他更特別提醒大家,所有的活動與拍攝,都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想進行,而會是協調再協調的結果,所以保有彈性與應變能力,也是攝影時必須記住的重點。除了自己精進以外,其他同學也是很重要的學習對象。因此今天的重頭戲也包括了讓每一位學員提出自己的拍攝計畫,用五張照片說明想探索雙連埤的哪些面向、說出怎樣的故事。

2024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活動花絮
活動|
Jun. 05 2024

2024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活動花絮

2024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系列活動,在緯創人文基金會獨家贊助下,得以用更深入的方式推動對生態的關懷。首度舉辦的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由兩屆金鼎獎得主、國家地理攝影師陳郁文帶領學員一起前往目前全臺灣唯一仍保有浮島的重要低海拔湖泊: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深入認識這個由荒野保護協會守護了20多年的國家級重要溼地及野生動物保育區,希望藉由橫跨春末至秋初的四次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雙連埤的美麗與哀愁,了解維護這片棲地的始末與點滴。

全臺首份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出爐 淡水河流域關渡、蘆洲、汐止最髒
環境與保育|
Oct. 11 2020

全臺首份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出爐 淡水河流域關渡、蘆洲、汐止最髒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報導 全臺第一份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報告出爐!荒野保護協會在10月5日公布淡水河流域「川廢」(河川廢棄物)目測快篩調查結果,發現242公里的淡水河至少累積18萬公升的廢棄物,且90%的垃圾聚集在9%的河段上,當中又以關渡、蘆洲、汐止的垃圾最多,主要是塑膠袋、塑膠瓶罐及免洗餐具等,與海洋廢棄物的組成相似,證實川廢是海廢的重要來源之一。

和荒野保護協會一起走出戶外,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活動|
新聞稿

和荒野保護協會一起走出戶外,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台灣是座寶島,因為氣候、地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讓豐富的生物能夠居住在此。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比許多國家還要高,台灣陸域面積只占全球約 0.03%,物種數量卻高達3.8%,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倍。因此台灣有著「蝴蝶王國」或是「蕨類王國」等美名。而台灣生物有3成是特有種,例如台灣百合、台灣二葉松、五色鳥、台灣藍鵲、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都是台灣特有種。因為我們生活在多樣性高的台灣,所以在都巿、郊區或是自己家裡都會看到生物的蹤跡,當我們看到身邊的野花、野草及昆蟲時,想要進一步了解它們,卻常常苦無門道,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的生物辨識的社團,但是一般人光分門別類就是一種障礙,因此推薦另一個生...

耗時一年海廢快篩調查,揭露臺灣海岸汙染真相!
環境與保育|
Jul. 19 2019

耗時一年海廢快篩調查,揭露臺灣海岸汙染真相!

自2018年7月展開的全臺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在歷經四個季節的追蹤之後,首度獲得一份完整的臺灣本島海岸廢棄物報告。

《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系列|徐仁修的荒野之心
探索與冒險|
Apr. 19 2019

《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系列|徐仁修的荒野之心

徐仁修將他成長的九芎林老家,整建為荒野基金會會所。年輕時在此成長,萌生對探險的渴望,年老之際,他回到芎林改裝老家,持續推動自然教育,傳承荒野的理念。 徐仁修時常獨行於荒野之間,為了拍攝一張心中完美的照片,不厭其煩地探訪同一地點數十次,直到完成那張足以打動人心的作品。2019年出版生涯最後一本臺灣攝影集《台灣最後的荒野》 ,是他40多年來記錄臺灣生態的集大成,他期盼透過鏡頭帶讀者見證臺灣之美,並喚起大家對生態的重視。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