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7 筆相關資料
戒酒一個月的影響比你所想的更使人警醒。 撰文:瑞秋.費爾班克 每年,世界各地都有數百萬人誓言要在1月的時候戒酒一個月,也就是現在很多人所說的「無酒精1月」。這項傳統在十多年前從英國開始,到2024年,已有超過兩成的美國人參與。還有一些人則是加入類似的活動,叫做「清醒10月」,在接近年底時暫時遠離酒精。 這種為期一個月的挑戰可能很有吸引力,因為它代表了一種不同的新年新希望:愛喝酒的人可以嘗試一下清醒的感覺,而不用承諾徹底改變生活方式。他們可以隨後再來認真考慮是否應該戒酒或少喝點酒。 明擺著的事實是,研究清楚顯示減少酒精總攝取量有很多好處。根據世界衛生組...
這類熱門非處方助眠補充劑的劑量可能與標示含量相差甚遠,進而導致副作用。本文告訴你怎麼安全使用它。 多達三分之一的美國成人並未獲得應有的七到八小時睡眠。無論是充滿壓力的頭條新聞持續轟炸、不斷在藍光螢幕上瀏覽,或是熬夜(或通宵)工作,我們的晝夜節律很容易被現代生活擾亂。 為了入睡及持續睡眠,超過600萬名美國成人使用褪黑激素(melatonin)補充劑助眠,這類非處方產品在全美各地的藥局和雜貨店銷售。 許多使用褪黑激素的人都通報副作用,例如做惡夢。導致副作用的原因是什麼?而我們使用的褪黑激素錠劑、液體和噴霧裡有什麼成分? 褪黑激素與逼真的夢? 哈佛醫學院的醫學助理教授...
老鼠會練習通過迷宮、貓會在腦中預想未來的狩獵──科學家對動物做夢的了解更甚以往。 如果你見過一隻狗打盹,或許曾猜想動物是否會做夢。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還不知道到底為什麼人類會做夢,或為什麼夢可能很重要。研究動物的夢又更困難;狗無法告訴我們為什麼牠們在打瞌睡時會發出哀鳴或做出奔跑的動作。 依照人們對動物做夢的定義,動物的夢可能產生有趣的影響。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科學哲學的大衛.佩納-古斯曼(David M. Peña-Guzmán)說:「我認為做夢讓我們將多種認知能力延伸到動物,包括情緒、記憶,甚至想像力。」他最近出版的著作是《動物做夢...
就算只是比平常熱一點點,升高的夜晚溫度也會擾亂我們的睡眠。一則新的全世界級研究,加總了這些損失。 每個人都知道那種恐怖的感覺:悶熱的夜晚,就是暖了那麼一點,讓人輾轉反側,然後到了第二天,就感覺自己成了個慢吞吞、昏沉沉的空殼。 那種感覺不只是不愉快而已。多年的研究顯示,剝奪睡眠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讓情緒障礙變嚴重、減緩學習能力,還有許多許多──有龐大的個人、社會與經濟代價的問題。 現在有一項新研究,把睡眠喪失──再引申到跟睡眠相關的所有問題──和氣候變遷連結了起來。哥本哈根大學的學者發現,被氣候變遷推向愈來愈熱的夜晚溫度,正把上床時間往後推、睡醒的時間往前拉,代價就是我們珍貴的...
COVID-19病毒自2019年末開始蔓延世界各國,造成全球大恐慌,改變人際之間的社交範圍、乃至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活動。如此驟然劇變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思考如何盡早度過並重回健康、精彩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