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4 筆相關資料
雖然許多儀式的起源依舊不明,但新研究指出,我們演化出這樣的社會行為,是為了避免或應對常見的威脅。 本月稍早,世界各地的人都參與了人類最大的慶祝儀式之一。為慶祝又繞了太陽一圈,舉行了各式各樣的新年活動,包括放煙火、彼此親吻與訂下新年目標──也有一些因文化而異的獨特習俗,像是美國南方就會煮黑眼豆和蔬菜;在西班牙則是要在午夜每一聲鐘響時都吃一顆葡萄;中南美洲則是會焚燒象徵前一年的塑像。 所有人類文化都有己的儀式──通常是我們會刻意去體驗的某種重複性或象徵性的行為,但一般來說,我們無法解釋它們的功能性。這些儀式可以強化社群意識與共同信念,但令人眼花撩亂的多樣化,也可能讓人覺得格格不入並有疏...
人如何凝視疾病苦難? 人為何會生病受苦?為何一夜間會有數千人被瘟疫奪去性命?這些疑問,千百年來未曾消失,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生命的災厄呢?「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劉苑如研究員與團隊,透過魏晉南北朝小說的疾病書寫,觀察六朝文人身處動亂與瘟疫的死亡氛圍,如何透過「問疾」互動,超越禁忌汙名,或溫厚同理地面對他人苦難,或樂天知命地承受自身的病痛,提供文學向度的人文省思。
從古至今,人類如何面對疫病? 「一覺醒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新冠肺炎讓全球史無前例停工封城,在我們明確意識之前,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環。但回顧醫學史,這並不是人類第一場瘟疫大戰,疾病不時大舉來襲,統一各洲;人類也不斷尋找各種抗疫手法,延續至今。「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研究員,梳理歷史切片中人類面對瘟疫的變與不變,提供當前的我們歷史縱深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