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3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下簡稱黑潮)自2010年以來,透過個體辨識紀錄累積450隻花蓮海域常見的花紋海豚個體資料,經過分析發現「來」、「X」、「W」三個海豚群體長期結隊出現,有「社交小圈圈」的有趣現象。黑潮更繪製出這三群花紋海豚的社交網絡圖,黑潮解釋,這有助於瞭解海豚族群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未來將進一步確認群體的性別與年齡組成。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陳文姿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珊瑚礁的健康和許多因素有關,多樣的魚群、繁盛的珊瑚蟲等等,最新的發現還有──海豚便便!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科學家近期研究馬爾地夫和查戈斯群島(Chagos Islands)珊瑚礁中的海豚後發現,海豚在近海捕獵後返回珊瑚礁釋放排泄物,為珊瑚礁生態系統帶來氮等重要的營養。
這些海洋哺乳類能利用獨特的哨聲等不同線索,在腦中構成對其他同類的複雜認知。 舉凡笑容、聲音或是走路的樣子,我們人類會透過一系列的線索來辨識朋友。數十年來,科學家對於鯨豚能形成緊密的友誼並不陌生,而且鯨豚能透過獨特的哨聲認得夥伴也早已為人所知。如今,最新研究讓人意外的是,瓶鼻海豚會透過尿液的味道來辨認對方是朋友還是陌生人。 作為研究負責人的德州史蒂芬奧斯汀州立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傑森.布魯克(Jason Bruck),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要測試瓶鼻海豚透過尿液辨識彼此的能力,原本的研究目標其實是要檢驗牠們使用哨音的方法,是否與人類使用姓名的方法一致。但想要做到這一點,布魯克需要讓海豚能透過第...
為了研究海豚,國家地理探險家海蒂.皮爾生(Heidi Pearson)用吸盤把水底攝影機固定在海豚身上。快來體驗與海豚共泳的第一人稱視角吧!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本月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研究,海豚的一種致命皮膚病與氣候危機有關,具體來說是和暴風雨變得更加頻繁、強度增加,導致沿海水域鹽度下降有關。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在野生海豚身上發現了個性──而且這些特性和牠們的生存有關。 在派對中,你很難不去注意那些又吵鬧又外向的類型──那些積極參與各類遊戲、歌唱或跳舞的人。而相對內心較含蓄的人,則比較喜歡退到聚光燈之外。 一直以來,對於動物性格的研究──從昆蟲到鳴禽、從章魚到靈長類動物──都呈現十分相似的分別:每個群體內都存在著害羞與大膽的成員。 這樣的差異能夠影響一隻動物的生存。在某些情況下,尋找食物或配偶時冒險進取是有好處的。對某些物種來說,例如斑馬魚(zebrafish),大膽的性格讓牠們更容易成功找到配偶並繁殖。其它時候,害羞性格則能夠降低繁衍的風險,留下更多後代。 ...
AD